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印度学讲义pdf电子书下载 > 哲学宗教
印度学讲义
  • 作 者:释传印著
  • 出 版 社: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802544291
  • 标注页数:279 页
  • PDF页数:293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0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93 ≥279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序&黄心川 1

自序 1

第一编 印度概说 2

第一章 印度的名称 2

第二章 印度的地理概况 10

第三章 印度的人文概况 14

一、民族 14

二、人口 14

三、语言文字 14

四、宗教 15

五、政体 15

第二编 印度河文化 18

第一章 概况 18

一、河川大势 18

二、遗址述略 19

第二章 文化成就 21

一、城市建筑 21

二、农业与畜牧业 23

三、度量衡与商业 23

四、诸种技术 24

五、印章文字 25

第三章 社会形态 26

一、君临印度河流域是一个单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26

二、国家的居民主要成分是商人和农人 26

三、印度河文化长时期处于安定、平稳、保守的状态 26

四、文化年代 27

五、文化民族 28

第四章 印度河文化的衰歇 29

一、自然的原因——洪水的危害 29

二、社会的原因——异民族的入侵 29

第五章 印度河文化、宗教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1

一、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 31

二、货币 31

三、爱好(游戏、娱乐) 31

四、宗教思想、习俗 32

第三编 雅利安人文化第一章 吠陀时代(五河地区殖民时代) 36

一、印度·欧罗巴语族的移动——印度·雅利安人的南下 36

二、瓦尔纳(Var?a)的出现 38

三、雅利安人社会 38

四、以牛为重 39

五、《利俱吠陀》与《萨摩吠陀》的形成——雅利安人的宗教和婆罗门族的由来 40

六、婆罗多部族的战争 41

七、《摩诃婆罗多》内容简介 42

第二章 婆罗摩那(Brāhma?a,梵书)时代 44

一、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44

二、关于种姓制度 46

三、关于祭祀仪礼 56

四、所谓婆罗门教 62

第三章 四吠陀本集 63

一、《吠陀本集》(Veda-Sa?hitā)总说 63

二、《利俱吠陀》本集(?gveda-Sa?hitā) 65

三、《萨摩吠陀》本集(Sāmaveda-Sa?hitā) 66

四、《夜柔吠陀》本集(Yajurveda-Sa?hitā) 67

五、《阿闼婆吠陀》本集(Atharvaveda-Sa?hitā) 68

六、广义的吠陀 69

第四章 关于梵书 71

一、梵书的性质及其产生 71

二、梵书的内容及其传存 72

第五章 关于经书 74

一、经书产生的社会背景 74

二、经书的种类 74

第四编 古印度的哲学思想第一章 古代婆罗门教的宇宙观 76

一、创造赞歌简介 76

二、《原人歌》与“祭祀万能” 82

三、创造赞歌的思想脉络 83

四、缘起观的雏形 84

第二章 关于“唵”(O?)字和“娑婆诃(Svāhā)” 88

一、唵(O?)字的起源 88

二、关于“娑婆诃(Svāhā)” 89

第三章 古印度哲学思想发展的轨迹 91

一、吠陀时代末期(思想启蒙时期) 91

二、梵书时代前期(思想沉滞时期) 91

三、梵书时代后期(奥义书时期) 92

四、总结 93

第四章 梵书时代后期(奥义书时期)的思想潮流 94

一、正统的婆罗门教潮流 94

二、习俗的信仰潮流 95

三、哲学的潮流 96

四、非吠陀的思想潮流——沙门集团 96

第五章 诸学派思想的共同性 98

一、出发点——求解脱 98

二、本体观(所谓“灵魂”,或生命的本源论) 100

三、器世间观 100

四、有情观 102

五、修行观(禁戒——瑜伽——神通) 103

六、究竟观(关于解脱境界的理解) 104

七、出家行仪 104

第五编 六派哲学 108

第一章 弥曼沙派(Mīmā?sā) 108

一、前、后弥曼沙派的来由 108

二、本派的起源和成立 109

三、本派的经典 110

四、本派的思想 111

五、本派的论究法——五段程式 117

六、本派与正理派、胜论派的关系 118

第二章 数论派(Sā?khya,僧佉耶派) 121

一、梗概 121

二、典籍 122

三、思想 122

四、生死轮回观 129

五、数论师的出家行仪与修行方法 134

六、知识论——三量说 135

七、因中有果论 137

八、无神观 139

九、关于数论(僧佉耶)派的典籍 140

附录:关于世亲年代的推定 143

第三章 瑜伽派(Yoga) 145

一、绪说 145

二、对心(Citta,奇塔)的解释 150

三、与数论派的同异 151

四、修行方法 152

五、瑜伽派的神通观 162

六、瑜伽派的解脱观 163

七、余论 165

第四章 胜论派(Vai?sika) 168

一、起源 168

二、经典 171

三、学派思想 171

四、社会生活 190

附录:说一切有部的极微观 193

第五章 正理派(Naiyāyika) 196

一、地位 196

二、起源 197

三、经典 199

四、学派思想 201

五、因明与佛教 231

六、陈那新因明的要点 234

第六章 吠檀多派(Vedānta) 241

一、绪说 241

二、开祖、经典 245

三、思想 247

第六编 佛陀时代的异学沙门——外道六师第一章 总说 260

一、外道释名 260

二、六师综述 260

三、说教性质 263

四、所载典籍 264

第二章 别说 265

一、富兰那迦叶 265

二、末伽梨拘舍梨 267

三、删阇耶毗罗胝子 269

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270

五、迦罗鸠驮迦旃延 272

六、尼乾陀若提子 273

第三章 苦行种种 277

参考书目 279

购买PDF格式(10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