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
  • 作 者:李明宇,李丽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10156637
  • 标注页数:321 页
  • PDF页数:334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1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34 ≥321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导论 1

上篇 理论建构 23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理论基础 23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的基本内容 23

一、人是自然存在物 23

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26

三、人与自然相互作用 31

四、人与自然走向和解 36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的主要特质 39

一、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 40

二、关注社会实践意义上的自然界 43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的当代意义 49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49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在实践中发展的新成果 54

第二章 中外生态哲学:文化资源 59

第一节 本土生态文化资源 59

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尊重生命的理念 60

二、寡欲节用——珍爱资源的传统美德 61

三、圣王之制——体现生态意识的政法理念 62

四、辅相天地之宜——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64

第二节 西方生态伦理学历史变迁的启示意义 65

一、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 66

二、人类中心主义 66

三、非人类中心主义 68

第三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72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和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战略 73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 76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与科学发展观 80

第一节 “科学”的发展观之逻辑起点:自然价值的新认识 80

一、自然界的内在价值 81

二、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87

三、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科学发展观 93

第二节 新的发展范式:传统发展观的反思、批判及超越 99

一、西方传统发展观的诸多范式 99

二、西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与批判 105

三、科学发展观:西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 110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116

一、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目的和手段 116

二、以人为本的“人”和“本” 122

三、“以人为本”与“两个和解” 128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人、自然、社会和谐共存理念的回归与超越 134

一、自然的社会历史意蕴 135

二、科学发展观对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回归和超越 136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文明向度:生态文明 140

第一节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选择 140

一、人与自然辩证运动和双向价值关系 140

二、经济、社会与生态的互动统一:和谐社会的本质 146

第二节 生态文明的和谐观意蕴 151

一、生态文明主旋律——和谐 151

二、生态文明的和谐内涵 155

第三节 生态哲学:“被把握在思想中的”生态文明 161

一、从分析性思维走向有机整体论思维 161

二、生态文明呼唤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与时俱进 166

第五章 当代中国生态梦视阈中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总体图景 172

第一节 生态梦视阈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目标定位 172

一、现实指向: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总体布局 173

二、基本原则:系统论和整体主义 175

三、本土优势与历史超越: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多重建构 17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形塑发展观的科学性 181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生态意蕴——科学发展观的生态理性精神 181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人学意蕴——科学发展观的人文理性精神 186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192

一、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与公正的根本途径 193

二、“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公正的根本指针 196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和谐与公正的基本要求 198

第四节 和谐社会观框定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性质和发展观的取向 199

一、和谐社会观框定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性质 200

二、和谐社会观决定发展观的取向 205

下篇 实践创新 213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实践路径 213

第一节 利用资本与超越资本 213

一、生态问题的资本根源 214

二、节制资本与超越资本 215

第二节 调节生产目的 发展生态产业 217

一、生产的两个规定和两个尺度 218

二、生产目的与生产形式 219

三、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型 220

第三节 引导生态消费:生活方式的生态化 223

一、消费与消费异化 223

二、引导绿色消费 224

第四节 驾驭科技:批判科技异化 发展生态科技 227

一、科技的生态维度 227

二、科技异化批判 229

三、科技的生态化发展 231

第五节 生态治理:多元主体与长效机制 233

一、多元治理主体 234

二、生态治理的保障机制 235

三、生态治理的评估体系 237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实现模式:“一体两翼三赢”模式 239

第一节 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实践模式面临的新形势 239

一、“五位一体”视角中的生态文明 239

二、对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新要求 240

三、生态文明的“中国模式” 241

四、省域生态文明 245

第二节 绿蓝红三色融通:“一体两翼三赢”模式的框架和内容 252

一、“一体”的涵义和要素 253

二、“两翼”的涵义和要素 254

三、基本构架 255

第三节 人与自然相得益彰:“一体两翼三赢”模式的实践价值 256

一、营造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良好氛围 257

二、进一步完善生态安全系统 257

三、提高人的自身修养和文明程度,树立全民生态道德观 258

第八章 “一体两翼三赢”模式在江苏的实践 259

第一节 “一体两翼三赢”模式的绿色维度——主体维度 260

一、生态农业 261

二、生态工业 270

三、生态服务业 276

四、生态消费 282

第二节 “一体两翼三赢”模式的蓝色维度——生态安全保障之翼 285

一、江苏省生态治理的成效 286

二、江苏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 288

三、江苏省生态环境治理的未来发展 290

第三节 “一体两翼三赢”模式的红色维度——生态文化保障之翼 292

一、确立和谐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 292

二、实现生态正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制衡器 295

三、深化生态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土壤 299

四、完善生态法制: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约束 304

结语 待续的使命 310

参考文献 312

后记 320

购买PDF格式(11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