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宁东玲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14110401
- 标注页数:235 页
- PDF页数:245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45 ≥235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1章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2
1.2 研究问题 5
1.3 研究意义 7
1.3.1 理论意义 7
1.3.2 实践意义 9
1.4 研究方法 9
1.5 结构安排 10
第2章 知识吸收能力理论 13
2.1 知识吸收能力研究进展 13
2.1.1 知识吸收能力研究视角 13
2.1.2 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 18
2.1.3 知识吸收能力的两类测量 25
2.1.4 知识吸收能力的组织产出 32
2.2 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研究 36
2.2.1 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36
2.2.2 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的评价 39
2.2.3 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吸收能力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45
第3章 信息技术理论 47
3.1 信息技术采纳理论 47
3.1.1 个体层面的信息技术采纳 48
3.1.2 组织层面的信息技术采纳 51
3.2 信息系统评价 56
3.2.1 信息系统综合评价 56
3.2.2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价 59
3.2.3 信息系统应用效果评价 63
3.2.4 信息系统评价方法 70
第4章 知识相似因素对知识吸收能力的影响分析 78
4.1 研发合作中知识吸收能力分析 78
4.1.1 企业研发投入的现状分析 78
4.1.2 研发投入与知识吸收能力 81
4.2 两阶段博弈模型假设 83
4.3 考虑知识相似因素的博弈模型 84
4.3.1 研发不合作的两阶段博弈模型 85
4.3.2 研发合作的两阶段博弈模型 88
4.3.3 几种类型的博弈模型比较 89
4.4 本章小结 94
第5章 概念模型 96
5.1 知识吸收能力的内涵界定 96
5.1.1 潜在吸收能力的内涵 96
5.1.2 现实吸收能力的内涵 97
5.2 知识吸收能力的组成要素 99
5.2.1 潜在吸收能力的组成要素 100
5.2.2 现实吸收能力的组成要素 105
5.3 知识整合机制及其维度的划分 109
5.4 实证研究假设 112
5.4.1 潜在吸收能力与现实吸收能力的关系 112
5.4.2 知识吸收能力与信息系统应用效果关系 116
5.4.3 知识整合机制与知识吸收能力的关系 127
5.5 本章小结 130
第6章 数据收集和预处理 132
6.1 问卷及测量变量设计 132
6.1.1 问卷设计 132
6.1.2 变量设计 133
6.1.3 小样本数据测试 141
6.2 样本数据采集及检验 144
6.2.1 基本信息统计 144
6.2.2 信度检验 147
6.2.3 效度检验 153
6.3 本章小结 162
第7章 数据分析及结果解释 164
7.1 数据分析方法 164
7.1.1 结构方程模型 164
7.1.2 模型参数检验 167
7.1.3 评估模型拟合度检验 168
7.2 验证性因子分析 169
7.2.1 潜在吸收能力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169
7.2.2 现实吸收能力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174
7.2.3 知识整合机制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178
7.3 理论假设的检验 180
7.3.1 潜在吸收能力与现实吸收能力的路径分析 180
7.3.2 现实吸收能力与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路径分析 186
7.3.3 潜在吸收能力与信息系统应用效果的路径分析 190
7.3.4 知识整合机制与知识吸收能力的路径分析 196
7.4 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在各变量上的方差分析 200
7.4.1 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在潜在吸收能力上的差异分析 201
7.4.2 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在现实吸收能力上的差异分析 201
7.4.3 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在知识整合机制上的差异分析 202
7.4.4 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在信息系统应用效果上的差异分析 203
7.5 结果解释 204
7.6 本章小结 209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211
8.1 研究结论 211
8.2 主要创新点 212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213
附录A 调查问卷 215
参考文献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