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姜斯轶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300231709
- 标注页数:326 页
- PDF页数:343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43 ≥326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绪论 1
一、选题来源、意义和目的 1
二、相关的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7
三、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0
第一章 “前喜(富)连成社时代”的北京地区京剧教育机构概述 12
第一节 道咸同光诸科班(1900年以前) 15
一、诸科班基本情况概述 15
二、关于这一时期诸科班的分析 27
第二节 作为京剧教育机构的“私寓” 33
第三节 喜(富)连成社科班创立的蓝本——小荣椿科班 49
一、小荣椿科班的艺术脉络 49
二、小荣椿科班的市场运营和艺术特色 52
第二章 喜(富)连成社市场地位与艺术风格的确立 57
第一节 从草创到在市场立足:喜连成时期(1904—1912) 59
一、喜连成的创办过程 59
二、喜连成所处的京剧市场环境 63
三、喜连成在市场竞争中的突围 71
第二节 走向鼎盛:富连成时代的前半期(1912—1933) 79
一、1912—1933年的北京京剧市场概述 79
二、1912年到1933年富社自身运营概况 82
三、富社与其他科班的市场竞争 85
第三节 富社的危机、中兴与解体(1934—1948) 99
一、富社1930年代初面临的两次危机及其影响 99
二、1934—1948年的北平京剧市场:商业化运营模式走向极端 108
三、富社“中兴”时期的市场运营与竞争 117
四、富社的衰落与解体 124
第四节 喜(富)连成社科班的市场竞争方式与艺术特色 128
一、富社的剧目优势 128
二、富社的人才优势 132
三、富社的戏价和成本优势 135
第三章 喜(富)连成社科班的教育模式 140
第一节 喜(富)连成的职业演员培养方式 140
一、入科:从“介绍”到“写字儿” 141
二、学戏:从“练功”到归行 152
三、频繁而大量的演出实践 162
四、作为学员行为准则的《梨园条例》 171
第二节 喜(富)连成的基本教育思想 176
一、以“培养教育梨园后一代,永续香烟”为终极目的与使命 176
二、整体培养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方针 179
三、技艺、品行教育并重的思想 184
第三节 喜(富)连成教育模式的延续与扩展 195
一、富社教师团队的建立与本社青年教师的培养 195
二、富社艺术脉络的扩散与再传播 204
第四章 喜(富)连成社科班向现代学校模式的贴近 209
第一节 富社改革的参照体——中华戏校 210
一、中华戏校的组织架构 210
二、中华戏校的师资力量与戏曲教学 212
三、中华戏校向现代艺术职业教育迈进的特征 218
第二节 富社的管理模式与改革 227
一、富社的组织架构 227
二、富社的改革措施 232
第三节 传统戏曲教育向现代化转型的现实压力与趋势 240
一、富社对于改革的保留态度 240
二、市场生存压力对于改革实施的影响 245
三、新旧戏曲教育融合的趋势 250
余论 255
第一节 市场环境与京剧科班教育关系的再讨论 255
第二节 喜(富)连成社的历史角色定位与科班模式得失 261
第三节 对“喜(富)连成社科班现象”形成原因的再讨论 266
附录一:叶氏藏本目录表 272
附录二:喜(富)连成各科人才资料总表 283
参考文献 312
后记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