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陈媛媛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1536327
- 标注页数:239 页
- PDF页数:253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53 ≥239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1章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研究意义 4
1.2.1 理论价值 4
1.2.2 实践意义 5
1.3 阳明心学的研究现状述评 5
1.4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8
1.4.1 研究方法 8
1.4.2 基本思路 8
1.4.3 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 9
1.4.4 创新点 10
第2章 道德主体性思想产生的历史前提与发生契机 11
2.1 道德主体性的概念界定 11
2.2 历史前提与发生契机 18
2.2.1 社会政治背景 19
2.2.2 社会经济背景 23
2.2.3 理学文化背景 24
第3章 身之主宰便是心 49
3.1 身心观 49
3.2 心之体“无善无恶”释义 55
3.2.1 从存在论角度释心体之“无善无恶” 55
3.2.2 从本体论角度释心体之“无善无恶” 57
3.2.3 从境界论角度释心体之“无善无恶” 60
3.3 无善无恶之争 64
3.4 善恶的来源考证 66
3.4.1 人性论上善恶观的来源 66
3.4.2 形下层面善恶的来源 70
3.5 道德主体性的形上学基础 75
3.5.1 心即理 75
3.5.2 心与性 83
3.5.3 一元论的体用观 87
第4章 心之所发便是意——道德主体性的发动 91
4.1 “意”之独特功能与核心地位探讨 91
4.2 未发已发论 94
4.2.1 未发已发关系探讨 94
4.2.2 中和状态辨析 95
4.2.3 “未发之中”、“已发之和”是一种境界 98
4.2.4 致中和之方 99
4.3 理欲观 100
4.4 仁诚说 106
第5章 意之本体便是知 112
5.1 “知”范畴论 112
5.2 良知说 118
5.2.1 良知之特性辨析 119
5.2.2 良知与见闻之知关系辨析 129
5.2.3 群己之辨 133
5.3 致良知 137
5.3.1 致良知释义 137
5.3.2 致良知与德性培养过程的统一 139
5.3.3 “为善去恶”工夫论 142
第6章 意之所在便是物 145
6.1 “致知格物”观的确立 145
6.2 心外无物 154
6.3 主体性的道德实践哲学 161
6.3.1 阳明对佛道墨诸家思想的取舍与评价 161
6.3.2 知行学说 170
6.3.3 道德修养之最终归宿与目的——成己成圣 186
6.3.4 树德之方 189
第7章 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定格及其历史余响 197
7.1 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凝练与定格——四句教 197
7.1.1 时间考证 197
7.1.2 天泉之争 199
7.1.3 刘蕺山别立“四句教” 203
7.1.4 对四句教的评价 205
7.2 阳明道德主体性思想对晚明士人心态的塑造及其流变 208
7.3 道德主体性思想的当代价值 214
结语 233
参考文献 234
后记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