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陈旭光著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
- 标注页数:0 页
- PDF页数:434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434 ≥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绪论 1
第一章 “人的主题”与“艺术的自觉”:艺术的起源与历程论 16
第一节 艺术术语的由来与含义 18
第二节 人的主题与艺术自觉的历程 20
第三节 艺术的起源与原始艺术的魅力 28
第四节 艺术史:形象史、思潮史与心灵史 38
第二章 观念、精神或活动:艺术本质论 52
第一节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艺术观念 52
第二节 艺术: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生产 61
第三节 艺术:人类精神的家园 65
第三章 人文学科与人文意义:艺术学学科论 73
第一节 艺术学的历程 73
第二节 艺术学:对象、方法与体系 81
第三节 艺术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89
第四章 “认识你自己”:艺术价值与功能论 99
第一节 艺术: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需求 100
第二节 艺术的特殊意识形态性 104
第三节 艺术在文化结构中的位置 106
第四节 艺术的人文价值与文化“认同”功能 108
第五节 艺术作为创意文化产业的价值拓展和功能新变 113
第五章 “大乐与天地同和”:艺术本源论 120
第一节 “艺”与“道”:世界作为艺术的本源 120
第二节 艺术创构的二维(一):抽象与移情 129
第三节 艺术创构的二维(二):真实性与假定性 137
第四节 艺术创构的二维(三):再现与表现 154
第五节 艺术创构的二维(四):典型与意境 164
第六节 “走向过程”与现象学美学的超越 173
第六章 “搜尽奇峰打草稿”:主体创造或生产论 183
第一节 艺术家主体:艺术思维与创作心理 183
第二节 “人心之通天”:主体与客体的遇合 191
第三节 自然的人化: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 195
第四节 语言的搏斗: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200
第五节 心灵的合唱:艺术创造中的多元对话与潜对话 207
第六节 作者论的沉浮:艺术从创作到生产的观念变迁与实践 216
第七章 风格与形式、结构与层次:艺术作品论 234
第一节 艺术风格与艺术风格的要素 234
第二节 内容与形式的分合:艺术作品的形式分析 252
第三节 形式倾斜与结构主义的贡献与局限 255
第四节 艺术作品的层次分析 257
第五节 艺术作品的物化与物或身体的符号化 266
第八章 接受与阐释:艺术接受论 277
第一节 艺术接受与艺术传播:“作者之死”与新创造的开始 277
第二节 共鸣或“视界融合”:艺术接受中的对话与潜对话 291
第三节 艺术接受中的程式、惯例、前理解与先结构 297
第四节 艺术接受的心理阐释:以电影为例 303
第五节 “空故纳万象”:艺术接受的态度与层次 310
第六节 艺术接受新变与基于此的艺术新变 319
第九章 方法、流派与转向:艺术批评论 330
第一节 艺术批评:维度与方法 330
第二节 艺术批评:流派与方法 334
第三节 艺术批评的文化研究转向 346
第四节 文化研究方法:限度与原则 348
第五节 文化研究反思与“宏大理论”批评 352
第六节 全媒介时代艺术批评的新变 357
第十章 艺术学的时代新课题 369
第一节 黑格尔的“艺术死亡论” 369
第二节 艺术实践对艺术理论的全面挑战 373
第三节 视觉文化转型对艺术的影响 386
第四节 数字技术的新美学与理论挑战 392
第五节 网络媒介文化的崛起与理论挑战 400
未完的结语:艺术永恒 艺境无涯 407
参考书目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