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中华生物学史pdf电子书下载 > 生物
中华生物学史
  • 作 者:刘昭民编著;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编译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1991
  • ISBN:9570503130
  • 标注页数:496 页
  • PDF页数:509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4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509 ≥496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生物学的定义和生物学一词的由来 1

第二节 我国古代生物学史之特征 2

第三节 本书撰写之构想 6

第二章 原始社会时期——开始懂得利用生物,生物学识开始萌芽 9

第一节 对生物之认识和利用 9

第二节 器物纹饰中所见的动植物图案 22

第三节 生物志和动植物分类认识之萌芽 28

第四节 栽培植物的选种知识 31

第三章 夏代和殷代————对生物分类有初步的认识 38

第一节 在陶器和铜器上的动物纹饰 38

第二节 甲骨文中之动植物文字 46

第三节 对动植物分类之初步认识 48

第四节 植物生理学知识 49

第五节 微生物学知识 49

第六节 栽培植物之选择、选种和畜牧之选种 52

第四章 周朝和先秦时代————生物志和生物分类之学识十分丰富 58

第一节 器物上的动植物纹饰 58

第二节 动植物志之发展 62

第三节 生物分类知识 68

第四节 对动植物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 71

第五节 植物生理学识 83

第六节 微生物学识 85

第七节 关于动植物之选种和遗传育种方面之知识 89

第八节 对生物分布之认识 92

第九节 对生命起源之看法和进化思想之萌芽 96

第十节 生物解剖学学识 100

第十一节 对生物之利用 101

第五章 秦汉时代——农书中的生物学识十分丰富 104

第一节 器物上的动植物纹饰 104

第二节 动植物志之发展 109

第三节 生物分类知识 112

第四节 对植物、动物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 118

第五节 植物生理学知识之发展 121

第六节 微生物知识方面之发展 125

第七节 动植物之选种和遗传育种方面之认识 129

第八节 对生物分布之认识 139

第九节 王充对生命现象之探索 142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代——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知识和选种知识十分丰富 148

第一节 动植物志之发展 148

第二节 生物分类知识之发展 160

第三节 对动植物与自然环境条件关系的认识 160

第四节 齐民要术中的植物生理学学识 167

第五节 微生物学知识 178

第六节 对动植物之选种和遗传育种方面的认识 183

第七节 对生物分布之认识 193

第八节 其他一些生物学知识 197

附南方草木状原文 198

第七章 隋唐五代时代——生物学之发展比较少 211

第一节 动植物志之发展 211

第二节 生物分类知识 214

第三节 对动植物者自然环境条件关系的认识 216

第四节 植物生理学知识之发展 218

第五节 微生物学知识之发展 219

第六节 对动物和栽培植物品种之变异性及选种之认识 220

第七节 对生物地理分布之认识 222

第八节 其他一些生物学知识 226

第八章 宋金元时代——我国古代生物学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代 230

第一节 动植物志之发展 231

第二节 生物分类知识 246

第三节 对动植物与自然环境条件关系的认识 247

第四节 植物生理学学识 252

第五节 微生物学识之发展 255

第六节 对生物品种之变异性及遗传育种之认识 260

第七节 对生物地理分布之认识 279

第八节 对生物生理规律之认识 286

第九节 其他生物学知识 291

第九章 明代——在生物志和生物分类知识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 299

第一节 动植物志之发展 299

第二节 生物分类知识 306

第三节 闽中海错疏对鱼类之研究 309

第四节 对动植物与自然环境条件关系的认识 313

第五节 植物生理学学识之发展 320

第六节 微生物学识之发展 324

第七节 对生物品种之变异性及遗传育种之认识 329

第八节 对生物地理分布之认识 342

第九节 对生物生理规律之认识 351

附录一羣芳谱中有关牡丹的变异种类 357

附录二 亳州牡丹史中所记载的牡丹变异品种 370

附录三 羣芳谱中有关菊花之变异品种 381

第十章 清代——前期在育种学上有很大的成就,后期偏重于介绍西方近代生物学学识 409

第一部分 国人自己发展的生物学学识 409

第一节 动植物志之发展 410

第二节 生物分类知识 414

第三节 对动植物与自然条件关系的认识 415

第四节 植物生理学学识之发展和微生物学识之发展 418

第五节 人工选择及遗传育种学学识之发展 420

第六节 对生物地理分布之认识 426

第二部分 西方近代生物学术传入中国的经过 432

第一节 西人在中国境内从事生物学考察和采集生物标本之经过 433

第二节 西方生物学术传入中国的经过 443

第三节 清末我国生物学教育之发展 451

第十一章 民国成立以后,现代生物学之发展 456

第一部分 外人前来中国采集生物标本之经过 456

第二部分 我国现代生物学之发展 459

第一节 改进时期的生物学发展 459

第二节 发展时期的生物学发展 465

第三节 台湾光复后及政府迁台后之生物学发展 474

第十二章 结论 478

参考文献 482

古代部分 482

现代部分 492

购买PDF格式(14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