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李宝龙,于衍存著
- 出 版 社: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63428694
- 标注页数:304 页
- PDF页数:318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18 ≥304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与孔学关联之探究 1
一、孔子与《诗经》的渊源 1
(一)《诗经》是孔子时代的必修课程 1
(二)孔子对《诗经》的研究和整理 3
二、《诗经》与孔子的仁学思想 7
(一)贵和思想与爱人 7
(二)重德精神与仁政 16
三、《诗经》与孔子的礼乐思想 30
(一)仪式规范与崇礼 32
(二)音乐传统与尚乐 41
四、《诗经》与孔子的文艺思想 52
(一)论《诗》之体 52
(二)论《诗》之用 58
五、“变风变雅”诗与儒家诗教 62
(一)“变风变雅”是《诗》中之诗 62
(二)“变风变雅”最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64
(三)“变风变雅”诗的横遭歪曲 70
第二章 兴象之文化解析 74
一、兴象与《诗经》 74
(一)《诗经》中的动物兴象 77
(二)《诗经》中的植物兴象 90
(三)《诗经》中与水有关的兴象 103
二、《诗经》兴象的文化探源 114
(一)历史积淀过程 115
(二)原始社会人的思维方式 118
(三)原始宗教 123
(四)原始崇拜 124
(五)原始巫术 127
第三章 女性关照之发微 133
一、女性意识与《诗经》 133
(一)依附意识 135
(二)反抗意识 141
(三)生命意识 144
(四)家国意识 153
二、《诗经》女性意识产生的根源 157
(一)社会根源 157
(二)心理根源 167
三、后世对《诗经》女性意识的继承和发展 175
(一)封建社会对《诗经》女性意识的继承 175
(二)“五四”时期对《诗经》女性意识的继承 178
(三)“五四”时期对《诗经》女性意识的超越 183
四、《诗经》爱情诗中树兴象的文化涵义 188
(一)树兴象的文化涵义 189
(二)树兴象的文化源头 195
五、《诗经》中的女性社会透视 199
(一)女性在劳动中的地位 200
(二)女性在情爱中的地位 202
(三)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 205
(四)弃妇悲剧:女性地位的无情跌落 208
第四章 结构模式与意境梳理 210
一、《风》、《雅》、《颂》文学性表现的梯式结构 210
(一)《风》、《雅》、《颂》的题材内容及其梯式结构特点 210
(二)《风》、《雅》、《颂》的艺术手法及其梯式结构特点 214
(三)《风》、《雅》、《颂》文学性表现构成梯式结构的形成原因 218
二、《诗经》的意境创造 221
(一)景境与情境 222
(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226
(三)情景交融与虚实相生 229
第五章 对社会的透视及影响 235
一、《诗经》:诗歌范式的规定者 235
(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现实主义传统 235
(二)“诗言志”:抒情性特征 237
(三)“温柔敦厚”:含蓄蕴藉的风格 239
(四)赋、比、兴:变化多样的艺术手法 241
二、《诗经》与先秦社会和文学 244
(一)《诗经》对先秦社会的透视作用 244
(二)《诗经》对先秦文学的透视作用 246
(三)《诗经》对其后世文学也有着深刻的透视作用 248
三、《诗经》与唐代诗歌 251
(一)《诗经》在思想内容上对唐诗的影响 251
(二)《诗经》在艺术上对唐诗的影响 254
第六章 中韩《诗经》研究之比较 259
一、古代中韩《诗经》研究比较的可行性 259
(一)韩国《诗经》研究概况 260
(二)中韩《诗经》研究比较的可行性 263
二、韩国上古诗歌对《诗经》的接受 267
(一)对诗歌主旨、表达方式的承袭 268
(二)对艺术表现手法的借鉴 272
(三)对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发扬 275
(四)对情感抒发模式的运用 277
三、白虎会议与《诗经》讲义 280
(一)关于“白虎会议” 282
(二)关于“《诗经》讲义” 285
(三)学术涵义之关联 287
参考文献 294
后记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