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中国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pdf电子书下载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
  • 作 者:王均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9607749
  • 标注页数:194 页
  • PDF页数:206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8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06 ≥194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理论 1

第一节 制度 2

一、制度 2

二、制度的构成 4

三、制度的功能 5

第二节 制度变迁 7

一、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 8

二、制度变迁的机制 10

三、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 13

四、文化与制度的关系 19

第三节 路径依赖 22

一、路径依赖的定义 23

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25

三、路径依赖的理论分析框架 29

第四节 本章小结 33

第二章 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和规范化建设现状 35

第一节 高校产业发展历史及特征 35

一、高校产业 35

二、高校产业的发展历史 37

三、高校产业的特征 38

第二节 高校产业管理体制的概念和特征 39

一、高校产业管理体制的概念 39

二、现行高校产业管理体制的特征 41

第三节 现行高校产业管理体制的弊端和效率损失 44

一、现行高校产业管理体制的弊端分析 44

二、现行高校产业管理体制的效率损失 51

第四节 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 54

一、改革背景 54

二、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57

三、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61

四、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62

第五节 本章小结 66

第三章 高校产业管理体制的变迁 67

第一节 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变迁的历史过程 67

第二节 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变迁的起因 72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72

二、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73

三、传统高校产业管理体制的制度失衡 74

四、国外大学衍生企业提供了借鉴经验 75

第三节 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变迁的主体 75

一、政府 76

二、高校 78

三、校办企业 80

四、个人 81

第四节 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变迁的动力 82

一、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本 82

二、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收益 83

第五节 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变迁的类型 85

一、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 85

二、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相结合 87

第六节 文化对于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88

一、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变迁的思想文化基础 88

二、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冲突 90

三、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92

第七节 高校产业管理体制变迁的演化博弈分析 94

一、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演化博弈模型 94

二、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101

第八节 本章小结 103

第四章 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 105

第一节 高校产业管理体制路径依赖的表现 105

一、变迁主体对于改革的认识不到位 106

二、校企关系没有理顺 109

三、制度的非均衡矛盾 112

第二节 高校产业管理体制路径依赖的自增强机制 113

一、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113

二、利益集团的阻碍 117

三、传统体制的惯性和强化作用 118

四、收益递增的正向反馈机制 120

五、网络外部性和学习效应 124

六、适应性预期 126

第三节 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闭锁 127

一、各种自增强机制不断强化 127

二、外部市场条件的不完善 128

三、组织文化对竞争的限制 129

四、制度供给不足 130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31

第五章 突破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闭锁 133

第一节 推进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133

一、政府层面 134

二、高校层面 141

三、企业层面 146

四、构建支持高校产业发展的文化环境 153

第二节 以三重螺旋理论重塑政府—高校—产业的关系 157

一、三重螺旋理论概述 157

二、对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163

第三节 本章小结 171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73

参考文献 177

后记 193

购买PDF格式(8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