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生物教学实施指南pdf电子书下载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生物教学实施指南
  • 作 者:徐作英,王玉瑶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62226768
  • 标注页数:217 页
  • PDF页数:233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33 ≥217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从生物教学大纲到生物课程标准 1

第一节 生物课程与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1

一、生物基础教育一百年 1

二、我国生物学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思路 19

第二节 从生物教学大纲到生物课程标准 36

一、生物教学大纲 36

二、生物课程标准 40

三、生物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44

四、以课程标准构建的生物新课程体系梗概 53

五、课程标准对生物教学的指导作用 53

第二章 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58

第一节 我国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58

一、面向全体学生 58

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62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66

第二节 生物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68

一、课程理念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68

二、把握生物学科的前沿动态,强化专业技能 68

三、结合学科特点挖掘素材,强化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68

第三章 生物新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70

第一节 生物新课程目标 70

一、生物新课程的总目标 70

二、生物新课程的具体目标 71

第二节 生物新课程的内容 76

一、新课程内容的特点 76

二、生物新课程内容及体系 78

第三节 对新课程学习主题的基本认识 83

一、构建“人与生物圈”的内容体系 83

二、设立“探究性学习”主题 84

三、设立“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 85

四、设立“生物的多样性”主题 85

五、设立“生物与环境”主题 85

六、设立“健康地生活”主题 86

七、设立“生物技术”主题 86

第四章 生物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88

第一节 教学设计 88

一、教学设计的地位和作用 88

二、教学设计的概述 91

三、课堂教学设计 98

第二节 生物新课程与教学设计 102

一、从教学系统分析生物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102

二、生物新课程对教学设计的要求 103

三、教学设计的程序 104

四、生物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思路的变革 105

第三节 生物新课程的目标设计 110

一、生物课程目标的科学体系 110

二、教与学任务分析 111

三、设置与陈述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115

第四节 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与活动设计 127

一、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与活动设计概述 127

二、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128

三、生物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类型 129

第五节 教学媒体设计 151

一、各种媒体教学功能概述 152

二、语言媒体 152

三、板书媒体 152

四、动作媒体 153

五、标本、模型、生物活体媒体 154

六、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 154

第六节 生物新课程实施 156

一、认识生物新课程环境的特点 157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59

三、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生物课堂 161

第七节 生物教学示例 163

一、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为目的的教学 163

二、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 170

三、以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为目的的教学 173

四、组织学生在主题对话中学习的教学 174

五、基于合作承担任务的教学 179

六、基于辩论研讨学习的教学 180

第五章 生物新课程评价 182

第一节 对传统生物课程评价的基本分析 183

一、主要问题 184

二、生物新课程教学评价 186

第二节 新课程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196

一、评价指标多元化 196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198

三、评价目标综合化 198

第六章 中学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0

第一节 中学生物课程资源的构成 200

第二节 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 201

第三节 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 206

一、教师自制课件 206

二、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搜集 207

三、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处理 210

第四节 课程资源的利用 211

一、注意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211

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212

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13

主要参考文献 215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