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解套形与实  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取向研究
  • 作 者:罗江华著
  • 出 版 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63393435
  • 标注页数:200 页
  • PDF页数:216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8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16 ≥20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导论 1

一、问题的缘起 1

(一)关注几个口号式理念 4

(二)走出价值定位的误区 6

二、已有研究的基础 7

三、求证过程 13

(一)研究思路 13

(二)研究案例的选取 13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 15

第二章 教育资源数字化的形与实 17

一、数字化之形:“数字渠道” 17

(一)数字化是什么 17

(二)“数字渠道”:教育资源的载体变革 19

二、数字化之实:“数字内容” 21

(一)教育资源的数字化 21

(二)数字化的教育资源 22

第三章 内容提供层面的主张 26

一、“数字内容”集成之技术思想的演变 26

(一)从静态“库”至资源的动态交互 27

(二)课件、主要资源单元及融件 38

二、“数字内容”聚集的目的性分析 42

(一)为学科教学服务 42

(二)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45

第四章“数字渠道”的价值预设 48

一、普及互联网,缩小数字鸿沟 48

(一)数字化之马太效应 49

(二)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 50

(三)互联网是教育的“数字机遇” 55

二、应用现代远程教育,为大众服务 58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渠道 58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服务属性 59

第五章 两个项目的实践 62

一、“农远工程”的“黔江模式”及推广 63

(一)“农远工程”的产生及发展 63

(二)“一机三用”之“黔江模式” 66

(三)“黔江模式”的考察分析 69

(四)项目的模式化推广 73

(五)小结 76

二、“千乡万才工程”的“黄羊川模式”及复制 82

(一)“千乡万才工程”的由来 82

(二)“以校领乡”之“黄羊川模式” 84

(三)“黄羊川模式”之考察 88

(四)异地复制的调查分析 95

(五)小结 101

第六章 实践层面的理念冲突 103

一、“内容”与“渠道”之争 104

(一)农远工程: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是核心 104

(二)千乡万才工程:互联网的普及成关键 106

(三)两个理念的是与非 110

二、升学希望与素质教育的对峙 116

(一)教师、学生与农民的升学希望 116

(二)项目专家倡导的素质教育 120

三、“数码时尚”与“乡土传统”间的博弈 122

(一)“数码时尚”强势侵入 122

(二)“乡土传统”的教育意义日渐式微 126

第七章 教育资源数字化之基本价值追寻 131

一、价值负载的数字化技术 132

(一)技术是否是价值负载 134

(二)“数字渠道与内容”的双刃 138

二、发展基于生命独特性的数字化教育 144

(一)数字化,关注“生命独特性” 145

(二)开发本土文化教育资源的“数字内容” 147

(三)应用“数字渠道”,引导个性化学习 149

第八章“渠道”与“内容”的视界融合 157

一、借力“数字渠道”,提升教师才能 157

(一)教育之“人力”的人文向度 158

(二)在数字化中成长的教师个案 160

二、依托“数字渠道”,倡导生活化教育 164

(一)本土文化教育资源的数字化转换 165

(二)数字化教育应当关照儿童的生活世界 167

三、本土之教育的“数字内容”融入学校 170

(一)植根网络的非技术性问题 170

(二)融入学校的案例 172

余论 176

参考文献 182

附录 191

后记 199

购买PDF格式(8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