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宋代《四书》学与理学
  • 作 者:朱汉民,肖永明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01070255
  • 标注页数:412 页
  • PDF页数:421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3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421 ≥412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上篇 导论 3

第一章 宋代《四书》学与理学的研究状况 3

第二章 《四书》、《四书》学及汉唐四门之学流变 10

第一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概况 10

第二节“四书”之名的确立及《四书》学 19

第三节 汉唐《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门之学渊源流变 25

一、汉代的四门之学 25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四门之学 34

三、隋唐时期的四门之学 38

中篇 宋代《四书》学的形成与理学体系的建构 53

第三章 宋代的儒学复兴活动及《四书》学的兴起 53

第一节 宋初社会特点及儒学的时代课题 53

第二节 宋代儒学的内外危机 58

第三节 宋初的儒学复兴活动及《四书》学的兴起 73

一、治学方法的变革与义理之学的形成 73

二、排斥佛道与辟佛新思路的寻求 78

三、北宋心性之学的发展与《四书》学的形成 83

第四章 北宋《四书》学的形成与理学思想体系的初步建构 98

第一节对《四书》的阐释、利用、发挥是理学思想体系建构的重要基础 98

一、周敦颐之学与《中庸》、《孟子》、《论语》 99

二、张载之学与《四书》 105

三、二程之学与《四书》 115

第二节从《四书》学看北宋中后期儒学诸派的分歧 130

一、荆公新学及其《四书》学 130

二、苏氏蜀学及其《四书》学 138

三、从《四书》学看理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的异同及理学的特质 145

第五章 湖湘学、象山学与《四书》学 158

第一节 湖湘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四书》 160

一、湖湘学的形成与发展 160

二、湖湘学派对《四书》的阐释、发挥和利用 166

三、湖湘学派与朱熹的学术分歧在《四书》学中的体现 185

第三节 象山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四书》 190

一、象山学的形成与发展 190

二、象山学理论体系建构中对《四书》的阐释、发挥、利用 194

下篇 宋代《四书》学定型与理学体系完成 215

第六章 朱熹《四书》学的形成过程与治学特点 215

第一节 朱熹《四书》学的形成过程 216

第二节 朱熹《四书》学的治学特点 226

一、注重义理阐发而不废章句训诂 226

二、取众家之长而尤重二程一派之说 231

三、力求经文本义,避免穿凿杜撰 238

四、力辟佛说而注意吸收、利用其理论思维成果 243

第七章 朱熹《四书》学的诠释方法 251

第一节《四书》诠释的两重进路 251

第二节“文献—语言”的《四书》诠释方法 258

第三节“实践—体验”的《四书》诠释方法 271

第八章 朱熹《四书》学与儒家人文信仰 280

第一节《五经》时代及其信仰 281

第二节《四书》:儒家人文信仰的奠基 289

第三节 朱熹的《四书》诠释:儒家人文信仰的完成 297

第四节 朱熹《四书》学中人文信仰的特征 310

第九章 朱熹的《四书》学与儒家工夫论 318

第一节 作为儒家工夫论的《四书》学 318

第二节《四书》学工夫论的体系构架 326

第三节 圣门第一义:“行”的工夫 334

第四节 圣门第二义:“知”的工夫 345

第十章 朱熹的《四书》学与理学体系的确立 350

第一节以《四书》为核心的新经典体系的理学旨趣 350

第二节《四书集注》中的理学道统论 356

第三节 朱熹《四书》学中的天理论建构 361

第四节 朱熹《四书》学中的心性论建构 366

第五节 朱熹的格物致知论 374

附论 宋代理学《四书》学的传播与理学的社会化 382

第一节 理学《四书》学思想向最高统治集团的传播与渗透 384

第二节 理学《四书》学向士人的传播与渗透 393

主要参考及征引文献 407

后记 413

购买PDF格式(13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