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徐朝旭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30261601
- 标注页数:314 页
- PDF页数:340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40 ≥314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中国原始宗教文化中的科技伦理萌芽 1
第一节 中国原始社会中科技与宗教概况 2
一、中国原始时代科学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3
二、中国原始宗教的形成与发展 16
第二节 禁忌在先民探索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功能 22
一、禁忌具有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功能 23
二、禁忌具有调节人与人关系的功能 25
三、禁忌具有保护技术和规范技术使用的功能 27
第三节 生产祭祀礼在先民探索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功能 30
一、生产祭祀礼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手段 30
二、生产祭祀礼具有调节人与人关系的功能 32
三、生产祭祀礼有助于人在与自然斗争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34
第四节 远古神话中的科技伦理萌芽 35
一、神话表达了先民朴素的生态伦理情感 36
二、神话塑造了原始社会的科技理想人格 37
三、神话体现了先民崇尚技术的价值取向 39
四、神话讴歌了艰苦创业、百折不挠的科技伦理精神 42
五、神话颂扬了为民造福的科技伦理思想 44
第五节 原始宗教在人与自然斗争中发挥行为规范功能的原因及向科技道德演进的趋势 45
一、原始宗教在人与自然斗争中发挥行为规范功能的原因 46
二、原始宗教行为规范向科技伦理转化的趋势 53
第二章 中国古代科技伦理的形成 61
第一节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科技伦理形成的历史条件 61
一、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 61
二、社会分工初具规模 69
三、伦理思想已经形成 71
第二节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科技伦理产生的标志 72
一、一般道德原则在科技伦理领域中的运用 73
二、科技伦理范畴的提出 78
三、科技伦理品格的形成 81
第三章 中国古代科学伦理的形成原因及主要规范 84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伦理形成的原因 84
一、儒家文化对古代科学伦理形成的影响 84
二、科学实践在古代科学伦理形成中的作用 95
第二节 中国古代主要科学伦理规范 101
一、勇于实践,勤于观察 101
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 108
三、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114
四、尊古不卑今,竞今不疏古 119
五、履行职业义务,承担职业责任 128
第四章 中国古代技术伦理的成因、规范与价值观 135
第一节 中国古代技术伦理形成的原因 135
一、古代技术伦理源于调节技术主体与其他社会成员关系的需要 136
二、古代技术伦理是伦理文化渗透到技术领域的结果 137
三、古代技术伦理观念是古代思想家反思技术社会问题的产物 139
第二节 中国古代技术伦理的基本规范 140
一、功致为上——中国古代技术伦理的基本原则 143
二、毋作淫巧——中国古代技术伦理的重要规范 148
三、中国古代确保技术伦理规范实效性的管理制度 154
第三节 中国古代儒、墨、道技术价值观 163
一、儒家“以礼制器”的技术价值观 164
二、墨家“兴天下之利”的技术价值观 172
三、道家“道进乎技”的技术价值观 186
第五章 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时间观的形成及其农业科技伦理意蕴 199
第一节 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时间观的形成与特征 200
一、古代农耕文化时间观的形成 200
二、古代农耕文化时间观的基本特征 210
第二节 阴阳五行家对古代农耕文化时间观的伦理提升 218
一、阴阳学说与农耕文化时间观的渊源关系 218
二、“阴阳说”与“五行说”的融合及其对农耕文化时间观的伦理提升 220
第三节 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时间观的农业科技伦理规范属性 227
一、古代农耕文化时间观对农业生产活动的道德规范功能 228
二、古代农耕文化时间观对人与自然及人与人关系的调节 234
第六章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与主要内容 241
第一节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 241
一、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文化渊源 242
二、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现实原因 245
三、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科学前提 249
第二节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251
一、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观 251
二、先秦以后的“天人合一”观 259
第三节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276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 276
二、生态消费观 281
三、生态技术观 292
四、生态社会理想观 295
参考文献 302
后记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