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选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135737X
- 标注页数:253 页
- PDF页数:263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63 ≥253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上篇 《礼记·学记》的教学思想《学记》的成书 1
《学记》的教育思想(一) 4
(一)教育作用与目的 4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5
(三)教育原则与方法 7
(四)教师与学生 10
《学记》的教育思想(二) 12
(一)教育作用与目的 13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13
(三)教育原则与方法 15
(四)教师与学生 19
《学记》与《雄辩术原理》 21
(一)在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上,二者都重视教育的巨大作用,主张为统治阶级培育人才;但在教育与人、与社会的发展关系上却存在着认识上的分野 22
(二)在教育内容上,二者都强调德智并进,尤其强调要把德育置于教育内容的首位;但在教育内容的范围上,则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 23
(三)在教学观上,二者都关注教学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但在论述的侧重点上则有一定的差异 24
(四)在师生观上,二者都强调要了解儿童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尊师重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在对儿童的态度和处理师生关系上则有高下之分 26
教育的作用 28
学校管理的措施和要求 29
论教与学成败的关系 31
(一)论教的成败关键 31
(二)论学的得失规律 32
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 36
(一)教学相长的关系 36
(二)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37
论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39
(一)教学相长的原则 39
(二)预防性原则 40
(三)及时施教原则 41
(四)循序渐进的原则 42
(五)观摩性原则 43
(六)启发性原则 45
(七)长善救失原则 48
(八)藏息相辅原则 49
(九)讲解问答的教学法 50
《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51
(一)教学相长的原则 51
(二)启发诱导的原则 52
(三)豫时孙摩的原则 54
(四)长善救失的原则 55
(五)藏息相辅的原则 56
《学记》中“喻”的教学法 57
论教师 60
《学记》的教师观 63
(一)《学记》的尊师观 63
(二)《学记》的教师职业素养观 64
《学记》的教师素养观 68
(一)《学记》对教师心理品质的要求 68
(二)《学记》对教师的教育能力的要求 69
《学记》的师训价值和义意 70
《学记》研究 73
(一)《学记》——我国和世界第一部教育专著 73
(二)从《礼记》看《学记》 75
(三)《学记》是思孟学派的作品 76
(四)《学记》成篇于战国后期 80
(五)《学记》属封建地主阶级的教育思想范畴 86
(六)正确对待《学记》这份遗产 90
(七)关于《学记》的注释 93
《学记》的教育教学心理思想 97
(一)注重教学中的反馈作用 97
(二)重视思维和意志的培养 98
(三)重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培养 100
下篇 《礼记·学记》解读 105
《学记》全文 105
《学记》分节评注 108
附:《学记》与新课程理念 190
(一)在教育目标上继承了古代教育的宗旨:立人 191
(二)在教学方法上吸取了古代教法的精髓:引导 192
(三)在学习方式上继承古代进学之道:问题与“乐友” 193
(四)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继承了古代教师成长之道:教学相长 194
(五)在学习方式上都强调“体验”与“发问” 195
(六)在学习内容上都强调“个性” 197
附篇 201
附:《乐记》的教育思想 201
(一)关于乐的起源与本质 203
(二)关于乐对人心理的影响 204
(三)关于乐的政治教育与教化功能 207
《乐记》选读 213
先秦儒家的义理观与道德逻辑 223
(一)孔子:仁礼合一之纵向打开,践仁以知天;横向落实,修己以安百姓 223
(二)孟子:仁礼合一内转,就仁而言性善;由性善而外推,主张圣而王 228
(三)荀子:仁礼合一外化,化性起伪;履礼以合,礼显仁微 230
(四)《中庸》:天人性命之双向回环,《易传》:天生人成之立体构造 234
(五)《大学》:合内外之道之完成 238
附:《杂记》选读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