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马氏文通》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 其他书籍
《马氏文通》研究
  • 作 者:宋绍年著
  • 出 版 社: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30106960X
  • 标注页数:323 页
  • PDF页数:337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1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37 ≥323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上编 马建忠——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先驱 3

第一章 放眼世界的爱国思想家 3

第二章 维护民族利益的外交家 22

第三章 学贯中西的学者 46

下编 《文通》——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62

第四章 《文通》的理论基础 62

第五章 《文通》句读论研究 68

5.1句读总论 68

5.2词与次 69

5.3读与顿 74

5.4句 80

5.5关于段落 86

第六章 《文通》实字论研究(名字与代字) 87

6.1 名字 87

6.2代字 89

6.2.1指名代字 89

6.2.1.1指所语者 89

6.2.1.2指前文者 90

6.2.2指示代字 91

6.2.2.1逐指代字 91

6.2.2.2特指代字 92

6.2.2.4互指代字 93

6.2.3询问代字 93

6.2.2.3约指代字 93

6.2.4接读代字 96

6.2.4.1“其”字 96

6.2.4.2“所”字 100

6.2.4.3“者”字 103

6.2.4.4接读代字小结 104

7.1.1静字总论 107

7.1.2象静字 107

7.1静字 107

第七章 《文通》实字论研究(静字与状字) 107

7.1.2.1作定语 108

7.1.2.2否定形式 109

7.1.2.3所用连字 109

7.1.2.4象静字司词 109

7.1.2.5作表词 113

7.1.3滋静字 114

7.2状字 116

7.2.1状字总论 116

7.2.3状字的位置 119

7.2.2状字所修饰的成分 119

7.2.4状字假借 121

7.2.5状字的形式 123

7.2.6状字的语义表达 126

7.2.7固定组合作状语 135

第八章 《文通》实字论研究(动字上) 136

8.1动字总论 136

8.2外动字 138

8.2.1外动字与转词、止词 139

8.2.1.1介字“于”引介的转词 139

8.2.1.2介字“以”(包括‘用’和‘将’)引介的转词 142

8.2.1.3介字“与”和“为”引介的转词 144

8.2.1.4转词与止词的相互转化 144

8.2.1.5“谓”“言”等的止词 145

8.2.1.6止词的位置 146

8.2.2外动字的受动用法 148

8.2.2.1与主动用法同形 149

8.2.2.2“于”字式 149

8.2.2.3“见”字式 151

8.2.2.4“为”字式 152

8.2.2.5“为……所动”式 154

8.2.2.6“被”字式 155

8.2.2.7可/足/得/当+外动字 156

第九章 《文通》实字论研究(动字中) 158

9.1内动字 158

9.1.1内动字与转词 158

9.1.1.1转词记行之处 159

9.1.1.2转词记行之效所归 163

9.1.1.3转词记行之缘起 164

9.1.1.4转词记行之所同发 166

9.1.1.5名字作状语 166

9.1.2内动字与止词 166

9.2.1“有、无、在” 169

9.2同动字 169

9.2.2“似、类、如、若、齐、同” 174

9.3助动字 175

9.4无属动字 179

9.5动字假借 181

9.5.1假借名字为动字 181

9.5.2假借代字为动字 183

9.5.3假借静字为动字 183

9.5.4假借状字为动字 184

9.6动字辨音 185

10.1坐动与散动 188

第十章 《文通》实字论研究(动字下) 188

10.1.1散动用如起词者 190

10.1.2散动用如表词者 191

10.1.3散动用如司词者 192

10.1.4散动用如偏次者 193

10.1.5散动后殿“者”字 194

10.1.6散动用如止词者 195

10.1.6.1助动字+散动 195

10.1.6.2官感动字+散动 195

10.1.6.3心理动字+散动 196

10.1.6.4位移动字+散动 199

10.2动字相连而不相承者 200

第十一章 《文通》虚字论研究(介字) 202

11.1介字总论 202

11.2介字“之” 205

11.2.1名字+之+名字 205

11.2.2静字+之+名字 206

11.2.3代字+之+名字 206

11.2.4散动+之+名字 207

11.2.5起词+之+坐动 207

11.2.6止词+之+坐动 210

11.3.1静字+于+司词 211

11.3介字“于” 211

11.3.2动字+于+司词 212

11.3.3受动字+于+司词 213

11.3.4于+司词+动字/静字 213

11.3.5于+司词+有/无 216

11.3.6起词+之+于+司词+动字 217

11.3.7于+读 219

11.4介字“以” 220

11.4.1以+名字+动字 220

11.4.3所+以+动字 223

11.4.2以+顿+动字 223

11.4.4动字+以+散动 224

11.4.5助动字+以+动字 226

11.4.6静字+以+静字 226

11.5介字“与” 227

11.5.1名字代字+与+名字代字 227

11.5.2与+司词+坐动 228

11.6介字“为” 230

11.7介字“由”“用”“微”“自” 232

12.1连字总论 234

2.2提起连字 234

第十二章 《文通》虚字论研究(连字上) 234

12.2.1“夫”字 235

12.2.2“今”字 236

12.2.3“且”字 237

12.2.4“盖”字 238

12.3承接连字 240

12.3.1“而”字 240

12.3.1.1“而”字的分布 241

12.3.1.2“而”字前后两项的语义关系 248

12.3.2“则”字 251

12.3.2.2继事之词 252

12.3.2.1言效之词 252

12.3.2.3直决之词 253

12.3.3其他承接连字 254

第十三章 《文通》虚字论研究(连字下) 257

13.1转捩连字 257

13.1.1“然、然而、然则、然后、然且、然故、然乃” 257

13.1.2“乃”字 259

13.1.3“第、但、独、特、惟” 259

13.1.4“顾”字 260

13.1.5转捩连字小结 260

13.2推拓连字 262

13.3连字小结 266

第十四章 《文通》虚字论研究(助字与叹字上) 272

14.1助字总论 272

14.2传信助字“也” 274

14.3传信助字“矣” 281

14.4传信助字“焉” 286

第十五章 《文通》虚字论研究(助字与叹字下) 293

15.1传疑助字 293

15.1.1“乎”字 294

15.1.2“哉”字 297

15.1.3“邪(耶)”字 300

15.1.4“与(欤)”字 301

15.1.5“诸”字和“夫”字 302

15.2合助助字 303

15.2.1传信+传信 303

15.2.2传信+传疑 306

15.2.3传疑+传疑 307

15.3叹字 307

结束语 309

索引 312

主要参考书目 322

购买PDF格式(11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