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冯友兰哲学生命历程pdf电子书下载 > 哲学宗教
冯友兰哲学生命历程
  • 作 者:金春峰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1286057
  • 标注页数:255 页
  • PDF页数:268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0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68 ≥255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冯友兰先生总论——一个毕生游戏概念、哲学即生命的人 1

目录自序 1

第一时期 1919—1926年学贯中西追随新思潮——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之分析 11

一、中国有一条向内的路线 11

二、采梁先生的观点 15

三、和梁漱溟的不同   22

告别玄学与“直觉”——对科玄论战的总结 24

一、“五四”思潮的继续 24

二、惟理智能解决人生观问题  26

三、告别直觉说   28

四、对哲学与人的看法 31

一、将哲学划为三派   35

进入中哲史研究——以道释儒 35

二、以道释儒 38

三、1926与1927年的分界 41

第二时期 1927—1935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论孔子——摘掉三个桂冠 45

一、摘掉三个桂冠 45

二、旧制度的维护者 50

三、对仁的分析 51

论孟子与荀子——荀学成为儒学的主轴 54

一、以新实在论诠释孟子 54

二、荀子、《大学》、程朱为一系 56

三、《礼记》丧祭礼思想是荀学还是孟学 59

一、发生程序与叙述程序有别 63

论老子、庄子与公孙龙——哲学分析的范型 63

二、论老庄思想的区别 67

三、中国第一个“实在论”者 69

论汉至魏晋哲学——发现郭象 72

一、误解汉代哲学发展的主线 72

二、忽略王弼哲学的理论背景 76

三、发现郭象 77

论新儒家——新实在论式的诠释 81

一、对朱熹的理气观与心性说的诠释 81

二、对格物致知说的诠释 87

三、朱陆、朱王异同 89

一、强调哲学的普遍性 93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有益的启示 93

二、特殊性的揭示与疏略 98

三、哲学思想之历史性 102

四、哲学与哲学史 105

第三时期 1935—1948年建立新理学哲学体系新形上学的重建——《新理学》分析(一) 109

一、由形式逻辑而入哲学并信奉新实在论 109

二、新形而上的建立 113

三、辨名析理 115

理、气、道体的证立——《新理学》分析(二) 119

一、理的具体论 119

二、气概念的具体论证 126

三、“道体”的特征 129

一、理智的觉解 132

道德境界说——社会功利论的道德观 132

二、功利主义的道德 135

三、并非孔孟儒学的精神 137

天地境界说——与向、郭更为接 140

一、知天、事 140

二、同 143

三、关于同天境界的神秘性 145

中国哲学之精神——新理学所真正承接的 149

一、孔孟的境界并不高 149

二、道家的境界是高明的 151

三、玄学统一了高明与中庸的对立 153

四、对张载与朱熹的误解 156

五、新理学所承接的 158

中国到自由之路——接受历史唯物论 161

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 161

二、哲学、道德等并无民族性 166

三、反对本位文化论 168

新理学的成就与中国哲学近代化的讨论——哲学近代化的困境 173

一、倡导理性主义 173

二、中国哲学精神的探讨 176

三、哲学方法论的探讨 178

四、哲学近代化的探讨 181

第四时期 1949—1990年重写中国哲学史新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由疏离到认同 187

一、严重的隔膜 187

二、新旧交替中的困境 190

三、由疏离到认同 193

从争鸣到《四十年的回顾》——新理学的自我否定 197

一、早春的争鸣 197

二、严重的冲击 201

三、新理学的自我否定 204

六十年代的新论到七十年代的“批孔”——又一次自我否定 209

一、与关锋在孔子评价上的对立 209

二、老子看法上互别苗头 214

三、又一次自我否定 216

《中国哲学史新编》之新——不再依傍旁人 220

一、突破流俗的马克思主义 220

二、恢复新理学的“灵魂” 223

三、重回境界说 227

最后的总结 230

一、重回以前的哲学观 230

二、突出公私义利之辨 232

三、回到张载 234

几个有争论的问题 237

一、尊孔与“批孔” 237

二、同情的了解 241

三、是否是新儒家 243

四、关于“冯友兰现象” 245

附录:我与冯友兰先生   248

购买PDF格式(10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