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韩毓海著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38218076
- 标注页数:250 页
- PDF页数:264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64 ≥25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希望看到这样一本书(代序)谢冕 1
“五四”知识者的心理结构模式与话语形式(代前言) 1
第一章 导论:文学史的新观念 1
一、本体——符号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2
二、文学史研究的新框架 9
第二章 现代灵魂的分裂 19
一、认识与价值的冲突 25
二、现代小说中“说谎”的叙述者 29
三、两种“启蒙” 36
四、艺术即形式 42
第三章 话语革命 50
一、“启蒙主义话语”产生的源流 52
二、现实主义话语的产生及背景 59
三、现代主义话语的产生及原因 67
第四章 寻找意识“迷思” 74
一、从“静观”到“介入” 75
二、从心理结构的分裂到社会思潮的整合 86
第五章 文学创作的“非自由”因素 102
一、乡土与母爱:“流亡者”的家园 106
二、苦闷与狷狂:浪漫主义在“五四”的变形 117
三、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才子文学的演化 124
第六章 内在紧张的自我消解模式:鲁迅现象 138
一、鲁迅前期思想的特征 141
二、超越启蒙主义的鲁迅 151
三、鲁迅创作的终结 166
第七章 内在紧张的压抑模式:郭沫若现象 183
一、郭沫若与中国现代抒情形式 184
二、论郭沫若研治中国文化的角度 209
第八章 艰难的“第三种选择”:胡适现象 224
一、后现代主义先锋 225
二、“两项对立的等级模式”的发现 229
三、冷漠的静观:叙述者与历史本文的分离 234
结 语 记忆:在“历史的逻辑”与“幻想的逻辑”之间 242
附录 本书所涉及的主要外国学者简介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