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庄子范畴心解pdf电子书下载 > 哲学宗教
庄子范畴心解
  • 作 者:涂光社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00441940
  • 标注页数:382 页
  • PDF页数:414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2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414 ≥382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序 罗宗强 1

引论 1

第一节 极富启示性的思考 2

一 警示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3

二 对物我关系和人神关系的思考 5

三 对生命价值取向、对个体与群体关系的思考 7

四 庄子哲思对于美学和艺术实践的影响 11

第二节 卓异的思维方式 13

第三节 范畴的“心解”——做与庄子交流的“忘言之人” 18

第一节 说庄子的“游”——对精神自由的形象化诠释 26

第一章 “心”论的范畴系列 26

一 从《逍遥游》谈起——庄子,中国诠释自由的第一人 30

二 “游”的本义及其引申和提升 33

三 “游心”点明了范畴的指域 38

四 自然生命的畅游 42

五 “游”范畴的基本倾向 47

六 共“游”的超人和造物者 53

七 “游”与艺术(上)——艺术领域清越悠远的回响 58

八 “游”与艺术(下)——境界说的另一源头 62

第二节 庄子论“忘”——心灵的净化和无差别境界的追寻 66

一 忘年忘义,振于无竟 69

二 坐忘——“忘”的递进层次和动静组合 71

三 忘言——对媒介功能局限的超越 75

四 “忘”的取舍 78

五 结语:心灵需要净化,思维需要空间 83

第三节 说“虚静”、“心”、“神”和“体” 86

一 说“虚静” 88

二 说“心” 93

三 说“神” 101

四 说“体” 110

第四节 说“明” 114

一 “明”的语义内涵和文化意义 114

二 释“以明” 117

三 葆光·朝彻·瞻明·天光 122

第一节 法天贵真——自然论的演绎 129

第二章 “天”论的范畴系列 129

一 从老子首倡自然说起 130

二 天人之辨 135

三 天年·天行·与天为一 139

四 天理·天刑·天戮·以天为宗 143

五 思维和审美创造领域的“天”论 145

六 贵真 149

七 结语 158

第二节 说“性” 161

一 诸子对“性”的关注 162

二 《庄子》论“性”与“情性” 168

三 性命之情 173

四 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176

五 古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性” 180

第三节 说“适”、“迹”和“待” 187

一 说“适” 189

二 说“迹” 194

三 说“待” 202

第四节 《庄子》论“知”——认识论领域的探索与批判 206

一 认知和知识之“知” 209

二 同于“智”的“知” 225

三 结语 237

第一节 说“物” 245

第三章 “物”论的范畴系列 245

一 “物”的几种意义 246

二 “物”与“道” 252

三 物我之论 257

四 齐物论 260

第二节 气·机·物化——有关生命的思考 264

一 从“无用”之“用”谈起 264

二 气 268

三 “机(機)”和“几(幾)” 271

四 物化 277

第三节 《庄子》论“和” 281

一 生命精神之“和” 283

二 德之和 286

三 “和以天倪”与“天和”、“天钧” 287

第四节 《庄子》论自我与独特 291

一 独树一帜的个体意识和生死观 291

二 说“我”与“自” 295

三 说“独” 300

第四章 “言”论的范畴系列和《庄子》语汇 308

第一节 独标一格的话语和理论形态——说《庄子》的论“言”与用“言” 308

一 从言不尽意谈起 309

二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312

三 《庄子》的文学属性 319

四 《庄子》话语和理论形态的开放性 323

一 游离于范畴运用的“言” 328

第二节 《庄子》语汇 328

二 《庄子》语汇的思维特征 334

三 《庄子》语汇集束 337

馀论 356

附 困惑与启示同在的古代范畴研究 363

一 古今范畴学意识的差异 364

二 古人认为:尽意莫若象——“象”也是参与思维运作的媒介 368

三 语言文字因素 372

四 范畴演化史体现着审美追求演变的轨迹 374

五 关于范畴学的整合和话语转换 376

后记 382

购买PDF格式(12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