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探讨pdf电子书下载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探讨
  • 作 者:杨龙立著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40655844
  • 标注页数:218 页
  • PDF页数:227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27 ≥218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目录上篇 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际操作第一章 前言:整体设计流程  5

图表目录图1-1 校本课程设计流程  6

第二章 第一阶段:判断是否设计校本课程  7

一、步骤一:评估现状  9

二、步骤二:确定问题  12

三、步骤三:判断是否要设计校本课程以解决问题  14

第三章 第二阶段:调整体制与分工合作  21

一、步骤四:重新评估现状  23

表3-1 学校整体现状分析表  24

二、步骤五:调整体制  26

三、步骤六:分工合作  32

表3-2 工作分配概况  33

第四章 第三阶段:决定课程方向与模式  37

一、步骤七:决定方向  39

表4-1 课程方向、理念或假设  40

二、步骤八:决定课程种类  41

三、步骤九:确定模式与工作时程  44

表4-2 课程设计工作时程  46

第五章 第四阶段:决定目标至完成组织  49

一、步骤十:决定目标与程序原则  51

表5-1 课程目标评估  51

二、步骤十一:选择课程与内容  53

表5-2 课程选择内容  54

表5-3 课程组织考虑项目  58

三、步骤十二:组织课程与内容  58

第六章 第五阶段:评价与实施  61

一、步骤十三:实施前评价  63

表6-1 教科书评价表  64

二、步骤十四:实施与教学  67

三、步骤十五:实施后评价  68

表6-2 课程评价表  69

第七章 结语:学校文化的改造  71

下篇 校本课程之理论探讨与评析——学校教育改革的理想与实际第八章 绪论:当前校本课程的问题  77

一、缘起  79

二、旨趣  80

第九章 校本课程之界说  83

表9-1 校本课程是否以学校为限的类型  86

第十章 学校课程权责的理想与实际  91

一、学校课程自主的理想  93

图10-1 学校课程自主的演进  94

表10-1 学校课程自主时各层次课程工作重点  95

二、学校课程自主的实际  96

表10-2 校本课程自主权范围  97

三、学校课程自主权的文化观  100

第十一章 学校制度功能的变革与恒常  107

一、学校角色的重新界定  109

二、学校地方化的极限  113

三、校内课程自主权的再分配  115

四、徘徊于变革和恒常关口的学校  117

第十二章 学校行政运作的调适和极限  121

一、校内外法规的修订  123

二、学校组织的调整  127

图12-1 校本课程设计组织  128

图12-2 校本课程设计委员会位置  129

图12-3 学校课程委员会组织架构  130

三、学校行政措施的推行  132

四、学校行政调整的极限  134

第十三章 学校教师专业的提升与困境  137

一、教师专业的省思  139

二、行动研究的助力  142

三、教师专业理想的落空  145

第十四章 学校课程知识的特色与批判  153

一、主体意识与经验之开展与建构  155

二、当地的、地方的(local)及社区的(community)知识的重视  158

三、低阶知识的强化及高阶知识的排斥  161

第十五章 学校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际  167

一、学校决定课程的误解  169

二、与校本课程相关概念的论述  173

图15-1 校本课程概念图  176

三、设计发展模式与流程  178

图15-2 校本课程设计取向  178

图15-3 校本课程设计与发展的程序  179

图15-4 目标导向模式的课程设计  183

表15-1 学校课程参与人员的角色  185

四、学生需求的满足及学习成果的提升  187

第十六章 结论:学生需求的满足  191

附录 需深入思考与研究之课题  197

参考文献  210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