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030178874
- 标注页数:177 页
- PDF页数:193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193 ≥177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总论 1
第一章 电磁场与电网络 11
1.1 电磁场 11
1.1.1 研究范围和任务 11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2
1.1.3 国内研究现状 17
1.1.4 今后发展目标和重点研究领域 18
1.2 电网络 21
1.2.1 研究范围和任务 21
1.2.2 国外研究现状 22
1.2.3 国内研究现状 23
1.2.4 今后发展目标、重点研究领域和交叉领域 23
第二章 电机系统及其控制 28
2.1 研究范围与任务 28
2.2.1 大容量、超高速和超低速电机设计理论基础 29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与差距 29
2.2.2 基于智能材料的能量转换装置新理论与新技术 30
2.2.3 新型交流调速电机系统 31
2.2.4 多功能集成电机系统 32
2.2.5 电机系统控制的新理论和新技术 34
2.3 今后发展目标、重点研究领域和交叉领域 35
2.3.1 大型电机的设计运行理论和关键技术 35
2.3.2 极端条件下电机系统的关键技术 35
2.3.3 基于新型功能材料的执行器与能量转换系统 36
2.3.4 可再生能源能量转换中的关键技术 37
2.3.5 非线性复杂电能转换系统的控制理论与方法 37
2.3.6 电机的节能与智能控制技术 38
2.3.7 新型机电一体化能量转换装置与系统 38
第三章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42
3.1 研究范围和任务 42
3.2 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43
3.2.1 电力系统规划 43
3.2.2 电力系统仿真计算 44
3.2.3 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 45
3.2.4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46
3.2.5 新型输配电技术与分布式发电 47
3.2.6 电力市场 49
3.2.7 电力信息化与调度自动化 50
3.2.8 电力系统节能与储能 51
3.3 今后发展目标、重点研究领域和交叉领域 52
第四章 电力电子 56
4.1 电力电子研究范围和任务 56
4.2 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学科发展趋势 57
4.2.1 电力电子器件及功率集成电路 57
4.2.2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 60
4.2.3 电力电子控制技术 61
4.2.4 电力电子建模与仿真 62
4.2.5 电力电子应用技术 64
4.2.6 电力电子系统集成 65
4.3 今后发展目标和重点研究领域 66
4.3.1 电力电子系统的可靠性研究 67
4.3.2 波形重组优化理论及方法的研究 68
4.3.3 电力电子的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68
4.3.4 电力电子系统集成理论与方法研究 68
第五章 高电压与绝缘 72
5.1 研究范围和任务 72
5.2 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73
5.2.1 放电及绝缘击穿 73
5.2.2 绝缘老化与诊断 80
5.2.3 雷电及其防护 83
5.2.4 电磁暂态特征及分析技术 85
5.2.5 高电压测试技术 85
5.2.6 高电压设备 86
5.3 今后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交叉领域 88
6.2.1 电介质中的电荷输运 94
6.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94
第六章 工程电介质 94
6.1 研究范围和任务 94
6.2.2 电介质的极化与松弛 95
6.2.3 电介质的击穿与老化 96
6.2.4 电介质中的空间电荷 98
6.2.5 电介质的结构设计与改性 99
6.2.6 电介质的表征及测试 102
6.3 国内研究现状及差距 102
6.4 今后发展目标、重点研究领域及交叉领域 103
6.4.1 今后发展目标 103
6.4.2 重点研究领域及交叉领域 105
第七章 气体放电与等离子体技术 110
7.1 研究范围和任务 110
7.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11
7.2.1 放电发生、发展的基本理论 111
7.2.2 脉冲放电 113
7.2.3 特种放电技术 114
7.2.4 放电等离子体与物质相互作用 117
7.2.5 放电等离子体应用技术 118
7.3 今后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和交叉领域 120
7.3.1 发展目标 120
7.3.2 重点资助领域 121
7.3.3 重点支持的交叉领域 121
第八章 脉冲功率技术 125
8.1 研究范围和任务 125
8.2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6
8.2.1 脉冲功率系统 126
8.2.2 脉冲功率器件关键技术 129
8.3 国内研究现状与差距 135
8.3.1 储能与脉冲压缩技术 135
8.3.2 开关技术 135
8.3.3 高功率粒子束技术 136
8.3.4 快Z箍缩技术 137
8.3.5 新方法、新技术与新工艺 137
8.4 今后发展目标、重点研究方向和交叉研究方向 137
第九章 超导电工技术 142
9.1 研究范围与任务 142
9.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43
9.2.1 实用超导材料 143
9.2.2 超导磁体技术 145
9.2.3 超导电力技术 148
9.2.4 超导磁悬浮与磁屏蔽 152
9.2.5 超导电磁测量 153
9.2.6 超导电工技术的相关技术 154
9.3 今后发展目标、研究方向与重点研究内容 155
9.3.1 发展目标 155
9.3.2 研究方向 155
9.3.3 重点资助研究内容 158
第十章 生物电磁技术 162
10.1 研究范围和任务 162
10.2 国外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163
10.2.1 生物电磁特性及应用 163
10.2.2 电磁场的生物学效应及其生物物理机制 164
10.2.3 生物电磁信息检测与利用 166
10.2.4 生物医学成像中的电工技术 168
10.2.5 生命科学仪器和医疗设备中的电工新技术 170
10.3 国内研究现状与差距 171
10.3.1 生物电磁特性及应用 171
10.3.2 电磁场的生物学效应及其生物物理机制 171
10.3.3 生物电磁信息检测与利用 172
10.3.4 生物医学成像中的电工技术 172
10.3.5 生命科学仪器和医疗设备中的电工新技术 173
10.4 今后发展目标、重点研究领域和交叉领域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