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代书法创作模式与流派研究
  • 作 者:陈大中著
  • 出 版 社:北京:荣宝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0308434
  • 标注页数:171 页
  • PDF页数:184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8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184 ≥171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引言 1

第一章 书法创作的定位 3

第一节 书法艺术的概念 3

第二节 书法创作的界定 6

一、传统形态的书法创作 6

二、现代形态的书法创作 8

第三节 技术中心立场与艺术核心立场的区别 11

第四节 书法创作规范建立的必要性 12

一、书法创作研究的艰巨性 14

第一节 书法创作研究的可能性 14

第二章 书法创作研究的定位 14

二、书法创作研究的可能性 16

第二节 什么是书法创作研究 17

一、创作心得和体会不是创作研究 17

二、技法研究不等于创作研究 18

三、什么是创作研究 20

第三节 书法缺乏创作研究的原因分析 22

一、认识方式的原因 22

二、理论概念上的模糊 25

三、技术立场的原因 25

四、创作与研究领域之间的隔阂 26

五、缺乏学科建设的意识 27

第四节 书法创作研究的价值意义 28

一、书法艺术学科建设的需要 28

二、书法艺术创作实践的需要 29

三、书法艺术教育的需要 31

第三章 书法流派创作模式研究的社会学定位 33

第一节 流派与风格的定义 33

第二节 传统流派与现代流派 35

第三节 现代流派的定位 36

第四节 书法艺术流派与时代、社会、群体、个人之关系 38

第五节 书法流派创作模式研究史的回顾 39

第六节 本课题研究的基点 43

第四章 当代书法创作流派的划分 45

第一节 当代书法创作流派划分的学理基点 45

一、“创作模式”是划分书法创作流派的首要基准 45

二、一般书法创作、传统书法流派与创作模式之辩证关系 48

第二节 当代书法创作流派存在的格局 55

一、“古典派” 55

二、“现代派” 57

三、“学院派” 59

第一节 “古典派书法”的历史回顾 61

一、“古典派书法”的时代背景 61

第五章 “古典派书法”的研究 61

二、“古典派书法”的发展脉络 63

第二节 “古典派书法”的理论建设 64

一、“古典派书法”的提出 64

二、“古典派书法”的概念界定 66

三、“古典派书法”主张的理由 68

四、“古典派书法”的理论演变 70

第三节 “古典派书法”的学理考察 76

一、流派名称、概念定位的考察 76

二、理论体系的考察 83

三、理论研究的前瞻性考察 91

第六章 “现代派书法”的研究 93

第一节 “现代派书法”的历史回顾 93

一、“现代派书法”的时代背景 93

二、“现代派书法”的发展脉络 95

第二节 “现代派书法”的理论建设 103

一、“现代派书法”的提出 103

二、“现代派书法”的概念界定 103

三、“现代派书法”的理论演变 105

四、“现代派书法”主张的理由 109

一、流派名称、概念定位的考察 111

第三节 “现代派书法”的学理考察 111

二、“现代性”的考察 113

三、“本体性”的考察 115

第七章 “学院派书法”的研究 119

第一节 “学院派书法”的历史回顾 119

一、“学院派书法”的时代背景 119

二、“学院派书法”运动的发展脉络 121

第二节 “学院派书法”的理论建设 126

一、“学院派书法”的提出 126

二、“学院派书法”的概念界定 127

三、“学院派书法”主张的理由 130

四、“学院派书法”的理论演变 131

第三节 “学院派书法”的学理考察 136

一、流派名称、概念定位的考察 136

二、理论体系的考察 140

三、理论研究的前瞻性考察 156

第八章 关于当代书法流派创作模式的反思 159

第一节 关于创作模式的思想性方面的反思 160

第二节 关于创作模式的规范性方面的反思 163

第三节 关于创作模式的独特性方面的反思 165

第四节 关于创作模式的超越性方面的反思 167

参考文献 169

后记 171

购买PDF格式(8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