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当前位置: 视觉高层认知 以注意转移和面孔后效为例 > 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视觉高层认知  以注意转移和面孔后效为例
  • 作 者:钱谦,等著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48219873
  • 注意:在使用云解压之前,请认真核对实际PDF页数与内容!

在线云解压

价格(点数)

购买连接

说明

转为PDF格式

10

立即购买

(在线云解压服务)

云解压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云解压默认都是转为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云解压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云解压均转换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云解压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第一部分 视觉注意转移 3

第一章 视觉注意转移简介 3

1.1 视觉注意和注意转移 3

1.2 视觉空间线索提示范式 5

1.3 视线线索引起的线索提示效应 8

1.4 视线线索提示效应的个体差异 13

1.5 箭头线索和视线线索引起的线索提示效应的异同 14

1.6 研究动机 16

第二章 视线方向感知与视线线索提示效应的函数关系研究 27

2.1 引 言 27

2.2 实验1 30

2.3 实验2 36

2.4 讨论 38

第三章 人脸刺激的位置和数量对视线线索提示效应的影响 45

3.1 引 言 45

3.2 实验方法 48

3.3 实验1 50

3.4 实验2 55

3.5 讨论 60

第四章 视线线索和箭头线索引起不同的视觉空间注意转移 67

4.1 引 言 67

4.2 实验1 70

4.3 实验2 74

4.4 实验3 76

4.5 综合讨论 77

第五章 不提供有效信息的箭头线索能够引起注意转移的时序效应 82

5.1 引 言 82

5.2 实验方法 87

5.3 实验结果 89

5.4 讨论 93

第六章 交替优势在箭头线索提示时序效应中的影响 102

6.1 引 言 102

6.2 实验方法 106

6.3 实验结果 108

6.4 讨论 110

第七章 目标和线索的空间组合结构对符号线索提示时序效应的影响 116

7.1 引 言 116

7.2 实验方法 118

7.3 实验结果 120

7.4 控制实验 123

7.5 讨论 126

第八章 箭头线索提示时序效应:主观意识控制和注意控制设定的作用 132

8.1 引 言 132

8.2 实验方法 134

8.3 实验1 136

8.4 实验2 138

8.5 讨论 142

第九章 箭头线索提示时序效应:线索感知时间的作用 148

9.1 引 言 148

9.2 实验方法 150

9.3 实验结果 151

9.4 讨论 153

第十章 视线线索提示引起的时序效应 157

10.1 引言 157

10.2 实验1 159

10.3 实验2 163

10.4 讨论 168

第十一章 中心线索提示范式时序效应的加工时序 173

11.1 引言 173

11.2 实验1 174

11.3 实验2 182

11.4 讨论 184

第二部分 面孔后效 19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93

1.1 面孔研究中的经典模型 193

1.2 面孔识别中的四个子领域 198

1.3 本部分的研究思路 210

1.4 本部分组织与结构 212

第二章 面孔研究中的适应实验范例 219

2.1 引 言 219

2.2 表情适应和后效尺寸评估 220

2.3 面孔适应的类型 229

2.4 影响神经适应尺寸的三个关键因素 230

2.5 适应的内在机制 233

2.6 小结 236

第三章 与面孔建模相关的三个研究问题 240

3.1 研究问题描述 240

3.2 研究框架和组织结构 243

第四章 面孔后效的机制研究及其建模 246

4.1 引 言 246

4.2 实验设计 249

4.3 实验配置 251

4.4 色彩系统至面孔系统的神经适应传递的考察 253

4.5 形状系统至面孔系统的神经适应传递的考察 256

4.6 跨层次适应传递机制的理论内涵 257

4.7 面孔响应神经元的敏感度变化的测量 258

4.8 面孔后效的仿真建模 262

4.9 结论 265

第五章 基于独立组件和空间配置的表情神经表征 268

5.1 引言 268

5.2 实验设计 272

5.3 实验配置 273

5.4 局部组件的表情神经表征的存在可能性 275

5.5 空间配置的表情神经表征的存在可能性 277

5.6 讨论 279

5.7 小结 281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284

6.1 研究总结 284

6.2 多阶段层次交互模型 285

6.3 本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290

6.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290

购买PDF格式(10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