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贾临清著
- 出 版 社:太原:三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45706093
- 标注页数:276 页
- PDF页数:287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87 ≥276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绪论 1
一、选题缘起 1
二、文献述评与研究目标 5
第一章 南开学校时期新闻专业基础的奠定 14
第一节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4
一、磨难中的爱国少年 14
二、在南开学校开始学生报人生涯 16
第二节 全面扎实的校报实践 18
一、习作编辑阶段 19
二、新闻采编及言论尝试阶段 21
三、校报管理及新闻评论写作阶段 25
第三节 校报应尽“范围内之责任” 31
第二章 五四时期新闻专业实践与认识的发展 36
第一节“到外洋求真学问”——报刊与周恩来的留日生活 36
一、什么是“真学问” 36
二、报刊是获取“真学问”的重要渠道 39
第二节 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44
一、做“为社会开路的事情” 44
二、学生艰难办报 46
三、“在奋斗里讨生活” 49
第三节 主编《觉悟》 52
一、宣传研究新思潮 52
二、“做学生方面的‘思想改造’事业” 54
三、周恩来的主编工作 58
四、周恩来与《新民意报》 59
第四节 报刊是学生求取社会同情的利器 61
第三章 旅欧时期新闻实践历程的转折 64
第一节 从学生到职业革命家 64
一、成为留法俭学生 64
二、调查研究欧洲社会状况 68
三、确立共产主义信仰 70
第二节 旅欧前期:学生报人生涯的高潮与结束 72
一、欧洲通讯: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开创性实践 72
二、欧洲通讯特点之一:统系条理,洞悉真相 88
三、欧洲通讯特点之二:爱国心切,救国责重 93
四、在采访报道中探寻“主义” 100
第三节 旅欧后期:党的宣传工作的初步实践 103
一、为“主义”而宣传奔走 103
二、参与《少年》的创办与编辑工作 109
三、主编《赤光》 113
四、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主张 118
第四章 大革命和十年内战时期:宣传工作的多种尝试 132
第一节 在斗争中成长 132
一、党经历了严峻考验 132
二、党认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133
三、从主政东江到当选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135
第二节 大革命时期:以宣传为政治思想工作的中心内容 136
一、指导创办《中国军人》 136
二、领导军队政治思想工作 138
三、指示接管《岭东民国日报》 140
第三节 十年内战时期:宣传工作的适时转变 143
一、兼任《布尔塞维克》编委和主持创办《军事通讯》 143
二、拓展宣传工作范围 144
三、关注无线电传播方式 145
第四节 利用报刊开展工作 147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宣传工作经验的成熟 154
第一节 政治上高度成熟的领导者 154
一、延渝间的重要桥梁 154
二、笔战主帅 156
第二节 全方位领导笔战 157
一、创建主要阵地 157
二、保证政治立场 161
三、强调业务能力 166
四、加强权威力度 170
五、扩大同盟力量 178
第三节 笔战中的斗争技巧 183
一、精心把握时机 183
二、巧妙设置议题 185
三、灵活运用手段 187
四、力争“稳”“活”相宜 189
第四节 笔战中的宣传特色 193
一、强调宣传者和宣传对象立场的一致 194
二、注重宣传方式的多样化 196
三、重视宣传者自身形象的影响力 197
第五节 舆论引导的成功实践 200
第六章 解放战争时期党报观核心理念的凸显 205
第一节 走向胜利 205
一、“将革命进行到底” 205
二、努力开展党的新闻和宣传工作 207
第二节 尽力维护中共宣传阵地 208
一、保护《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 208
二、举行记者招待会 210
三、维护新闻界统一战线 212
四、重视广播宣传 214
五、高举笔墨刀枪 217
第三节 党报应努力为人民服务 219
结语 探寻与追求政治信仰的方式——周恩来1914—1949年的新闻实践 227
一、周恩来的新闻实践是其政治生涯的组成部分 227
二、周恩来的新闻实践贯穿着媒介工具论的思想线索 229
三、周恩来的新闻实践反映并充实了党的新闻工作经验 232
参考文献 236
附录一:周恩来发表的主要报刊作品一览表(1914—1949) 245
附录二:《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第54期实录 260
后记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