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分流分层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 作 者:罗文广,曾文波,胡波,叶洪涛著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35251725
  • 标注页数:205 页
  • PDF页数:209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09 ≥205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电气信息产业与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 1

第一节 电气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我国面临的挑战 1

第二节 全球一体化与电气信息类人才需求 5

一、电气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 5

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电气信息技术人员 6

三、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大量的专业人才 6

第三节 我国电气信息类人才需求及其特征 7

一、我国电气信息类人才总体需求 7

二、地方经济对电气信息类人才的需求 11

三、电气信息类人才需求特征 13

第四节 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的定位 16

一、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趋势 16

二、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定位的影响 18

三、广西工学院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教学改革情况 22

四、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 29

五、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的定位 30

第二章 分流分层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34

第一节 高等教育分流 34

一、教育分流 34

二、高等教育分流 37

三、高等教育合理分流 43

四、高等教育内分流 49

第二节 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理论 51

一、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概念 51

二、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的构成要素 53

三、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的制约因素 67

四、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类型 73

五、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构成特点 78

第三节 分层教学理论 84

一、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85

二、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87

三、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90

四、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 92

五、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95

第三章 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分流分层人才培养模式 98

第一节 分流分层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 98

一、分流分层人才培养模式 98

二、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实施分流分层培养的必要性 100

三、分流分层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方案设计 101

第二节 分流分层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105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106

二、课程体系优化 107

三、课程体系构建 113

第三节 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122

一、分流分层的教学理论对实践教学的启示 122

二、实践教学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123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方法 125

四、电气信息类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126

第四节 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36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重要的高等教育分流形式 136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 137

三、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 140

四、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144

五、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具体措施 147

六、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注意的问题 148

第五节 分流分层模式的教学活动评价体系 151

一、教学活动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151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153

三、分流分层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内容 155

四、评价的标准 160

五、评价活动的组织 162

第四章 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分流分层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研究 166

第一节 影响分流分层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因素 166

一、学生因素 166

二、教师因素 169

三、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因素 172

四、实践教学条件因素 173

五、育人软环境因素 175

第二节 分流分层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178

一、专业分流实施方案 178

二、电气信息类专业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184

第三节 分流分层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187

一、构建适用于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87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教学改革研究相互融合 188

三、促进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整合、利用及校企合作 191

四、强化毕业设计环节 195

五、极大地促进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 197

参考文献 202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