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中国税制概览  2001年版
  • 作 者:刘佐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05825224
  • 标注页数:367 页
  • PDF页数:383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2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83 ≥367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一、中国现行税制体系 1

(一)税种设置 1

(二)税收立法 3

(三)涉外税收 8

二、增值税 10

(一)纳税人 10

(二)税目和税率 11

(三)计税方法 14

(四)免税和减税 22

(五)出口退税 25

(六)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26

(一)纳税人 29

三、消费税 29

(二)税目和税率(税额标准) 30

(三)计税方法 32

(四)免税、减税和退税 36

(五)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37

四、营业税 39

(一)纳税人 39

(二)税目和税率 41

(三)计税方法 42

(四)免税和减税 44

(五)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47

五、企业所得税 49

(一)纳税人 49

(二)计税方法 50

(三)免税和减税 69

(四)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72

六、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77

(一)纳税人 77

(二)计税方法 79

(三)免税和减税 90

(四)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94

七、个人所得税 96

(一)纳税人 96

(二)征税项目、税率和计税方法 98

(三)免税和减税 122

(四)纳税方式、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125

(一)纳税人 129

八、资源税 129

(二)税目和税额标准 130

(三)计税方法 142

(四)免税和减税 143

(五)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143

九、城镇土地使用税 145

(一)纳税人 145

(二)税额标准 146

(三)计税方法 147

(四)免税和减税 148

(五)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149

(一)纳税人 150

(二)税率 150

十、城市维护建设税 150

(三)计税方法 151

(四)免税和减税 151

十一、耕地占用税 152

(一)纳税人 152

(二)税额标准 153

(三)计税方法 154

(四)免税和减税 154

(五)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156

十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157

十三、土地增值税 159

(一)纳税人 159

(二)计税方法 159

(三)免税和减税 162

(四)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163

十四、车辆购置税 164

(一)纳税人 164

(二)计税方法 165

(三)免税和减税 166

(四)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168

十五、燃油税 169

十六、房产税 170

(一)纳税人 170

(二)计税方法 170

(三)免税和减税 172

(四)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173

(二)计税方法 174

十七、城市房地产税 174

(一)纳税人 174

(三)免税和减税 175

(四)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176

十八、遗产税 177

十九、车船使用税 179

(一)纳税人 179

(二)税额标准 179

(三)计税方法 181

(四)免税和减税 182

(五)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183

(一)纳税人 184

(二)税额标准 184

二十、车船使用牌照税 184

(三)计税方法 186

(四)免税 186

(五)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187

二十一、船舶吨税 188

(一)纳税人和计税依据 188

(二)税额标准和计税方法 189

(三)免税 190

(四)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190

二十二、印花税 192

(一)纳税人 192

(二)税目和税率(税额标准) 192

(三)计税方法 195

(五)纳税方式 196

(四)免税 196

(一)纳税人 198

二十三、契税 198

(二)税率 199

(三)计税方法 199

(四)免税和减税 201

(五)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202

二十四、证券交易税 203

二十五、屠宰税 204

(一)纳税人和征税范围 204

(二)税率和计税方法 205

(三)免税 206

(四)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207

(一)纳税人 208

二十六、筵席税 208

(二)计税依据和税率 209

(三)计税方法 209

二十七、农业税 210

(一)纳税人 210

(二)税率和计税方法 211

(三)免税和减税 212

(四)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213

(五)农业税地方附加 214

(六)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农业税的新规定 215

二十八、农业特产农业税 218

(一)纳税人 218

(二)税目和税率 219

(三)计税方法 221

(四)免税和减税 222

(五)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223

(六)农业特产税地方附加 224

(七)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农业特产税的新规定 224

二十九、牧业税 226

(一)纳税人和计税依据 226

(二)税率和计税方法 227

(三)免税和减税 228

(四)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 228

(五)牧业税地方附加 228

(一)纳税人 229

三十、关税 229

(二)税率 230

(三)计税方法 232

(四)免税和减税 235

(五)纳税期限 237

(六)保税制度 237

(七)特别关税 239

三十一、行李和邮递物品进口税 242

(一)纳税人 242

(二)税目和税率 243

(三)计税方法 243

(四)免税 244

三十二、主要税收优惠 246

(一)农、林、牧、渔、水利 246

(二)能源、交通、邮电 249

(三)科技、教育、文化、宣传、卫生、体育 251

(四)民政、民族 258

(五)第三产业 261

(六)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 264

(七)区域税收优惠 266

(八)进出口税收 269

(九)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籍人员 273

(十)外交税收豁免 279

三十三、税务部门征收的非税财政收入项目 281

(一)教育费附加 281

(二)矿区使用费 282

(三)文化事业建设费 283

(四)社会保险费 284

三十四、税收征收管理制度 287

(一)税收执法依据、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 287

(二)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289

(三)税务登记 290

(四)账簿和凭证管理 296

(五)发票管理 297

(六)纳税申报 302

(七)税款征收 303

(八)税务检查 312

(九)税务稽查 315

(十)法律责任 319

三十五、税务行政复议 333

(一)复议范围 334

(二)复议管辖 335

(三)复议申请 336

(四)复议受理 337

(五)复议决定 338

(六)海关行政复议 341

三十六、税务行政诉讼 342

(一)诉讼范围 342

(二)诉讼管辖 343

(三)诉讼参加人 345

(四)原告和被告的权利与义务 346

(五)审理与判决 347

(六)侵权赔偿 350

(一)财政部 352

三十七、财政、税务、海关组织机构和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划分 352

(二)国家税务总局 353

(三)省以下税务机构 355

(四)海关总署 357

(五)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 358

(六)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划分 358

(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划分 359

附表1 中国现行税制体系图 361

附表2 部分年度中国税收收入统计表 363

附表3 1999年中国分税种收入统计表 364

附表4 中国国家税务总局组织机构图 365

附表5 中国税务系统组织机构图 366

附表6 主要参考书和资料来源 367

购买PDF格式(12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