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张晋藩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03620722
- 标注页数:475 页
- PDF页数:487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487 ≥475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目录 3
一、中国法律的传统 3
(一)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3
1.礼的产生 3
2.礼的作用 11
3.引礼入法 21
4.礼法结合 28
(二)恭行天理执法原情 35
1.天理与国法沟通 35
2.国法与人情相合 40
3.天理、国法、人情三者协调统一 51
(三)法则公平权利等差 54
1.古代思想家关于法律公平的论述 54
2.体现公平的法律原则 58
3.与法律公平相矛盾的立法等差与司法特权 72
(四)法自君出权尊于法 84
1.先秦的专制王权与法制 84
2.皇权的制度化与法律化 88
3.皇权与法律 104
1.家法族规是传统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五)家族本位伦理法治 113
2.家族伦理法的发展进程 116
3.伦理法的具体内容与家长权的法律表现 120
4.家族本位伦理法的社会成因 129
(六)重刑轻民律学独秀 136
1.刑与法同义,其基本功能是“禁暴止邪” 136
2.历代主要法典是刑法典 139
3.刑罚体系的严密与刑罚手段的残酷 142
4.“重刑轻民”在司法制度中的体现 147
5.律学是中国古代法学的集中代表 152
6.“重刑轻民”的成因 159
(七)以法治官明职课责 163
1.职官的设置与编制 164
2.职官的任免考选 171
3.职官的考课奖惩 177
4.职官的俸禄与休致 183
5.对职官的一般监督和法律约束 186
6.要求官吏依状鞫讯,以法断罪 197
(八)纵向比较因时定制 202
1.以前朝为鉴,确定新的法制建设重点 203
2.律典的篇目结构经过比较而不断调整 207
3.立法的内容经过比较而更加轻重有分和贴近生活 217
(九)立法修律比附判例 227
1.制定法在传统法律中的地位 227
2.判例法的发展及其作用 234
3.制定法与判例法的相互为用是中华法系的特点和优点 250
(十)援法定罪类推裁断 254
1.成文法的公布引发了援法定罪与类推擅断的争论 254
2.秦汉时期的皆有法式与类推决狱 257
3.科罪具引律文与出罪明轻,入罪明重 261
4.鞫狱分司与援法定罪的准确性 266
5.极端专制下的引律与比附 271
(十一)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277
1.“无讼”是儒家的理想境界 277
2.以调处息争,实现无讼 283
3.无讼作为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根源 293
4.无讼是以逃避讼累为代价 298
(十二)诸法并存民刑有分 303
1.法典体例上的沿袭与保守 303
2.法律体系上的“诸法并存,民刑有分” 310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339
(一)西方法文化的输入 339
二、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 339
2.西方法文化的输入与中国传统法文化封闭状态的被打破 346
3.通过翻译和出版,广泛传播近代西方法文化 362
4.国外归来的中国人对西方法文化的介绍 373
(二)传统法观念的转变 384
1.由固守成法到师夷变法 385
2.由维护三纲到批判三纲 391
3.由盲目排外到中体西用 394
4.由专制神圣到君宪、共和 399
5.由以人治国到以法治国 411
6.由义务本位到权利追求 417
7.由司法与行政不分到司法独立 427
8.由以刑为主到诸法并重 429
(三)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开端:新律的制定与司法改革 434
1.晚清修律的契机 434
2.沈家本与晚清修律 437
3.修律的指导思想 443
4.修律的成果 448
5.近代司法制度的初步建立 470
6.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历史价值及其影响 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