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当前位置: 亚圣思辨录 《孟子》与中国文化 > 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亚圣思辨录  《孟子》与中国文化
  • 作 者:何晓明著
  • 出 版 社: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810411586
  • 注意:在使用云解压之前,请认真核对实际PDF页数与内容!

在线云解压

价格(点数)

购买连接

说明

转为PDF格式

10

立即购买

(在线云解压服务)

云解压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云解压默认都是转为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云解压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云解压均转换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云解压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一 孟子其人其书 1

1.孟子生平 1

(1)家世 2

(2)师承 4

(3)经历 7

2.《孟子》简介 12

(1)作者考辨 12

(2)内容结构 14

(3)研究概况 16

3.孟子地位的历史变迁 19

二 “心性”说与儒学的“内圣”走向 27

1.从孔子的仁、礼并重,到孟子的专注“心性” 29

2.“心性”说的结构与内涵 32

(1)“心之官则思” 33

(2)“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35

(3)性根于心而践于形 37

(4)“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 39

(5)“存心养性”之道 43

(6)“尽心”——“知性”——“知天”——“立命” 47

3.“心性”说对儒学“内圣”化的深远影响 51

三 “仁政”说与民本主义政治传统 57

1.“仁政”说对孔子“仁”学的发展 59

2.“仁政”说对民本主义的集大成式发挥 61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仁政”的心理依据 66

(2)“制民之产”——“仁政”的经济基础 67

(3)轻刑薄税——“仁政”的法制体现 68

(4)“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仁政”的教化保证 69

(5)“与民同乐”——“仁政”的社会氛围 71

(6)“听政于国人”——“仁政”的决策规程 72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的政治学基础 73

3.“仁政”说的历史地位及其评价 75

四 “贵义贱利”与传统价值标准 80

1.春秋战国时代围绕“义”、“利”问题的热烈争鸣 81

2.孟子“贵义贱利”价值观论析 84

(1)“何必曰利” 84

(2)“居仁由义” 86

(3)“舍生取义” 89

(4)孟子义利观的绝对化、片面性倾向 91

3.孟子以后儒学“义”、“利”之分合 93

五 “井田”、“恒产”说与古代小农经济形态 96

1.“井田”制度 97

(1)历史上的“井田”制 97

(2)孟子对“井田”的肯定及其影响 98

(3)有关“井田”的争论 101

2.“恒产”论及其理论价值 101

(1)何谓“恒产” 102

(2)“恒产”论的理论意蕴 103

3.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论的进步意义 105

六 “顺天”、“畏天”、“知天”与传统“天人相通”论 111

1.诸子的“天”论与孟子所下“天”的定义 112

2.“天”的不同内涵与人的相应态度 113

(1)自然之天——“顺天” 113

(2)意志之天——“畏天” 115

(3)道德之天——“知天” 119

3.“天人相通”模式的建构及其影响 122

七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与古代圣贤史观 128

1.孟子历史观的核心命题:“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129

2.孟子历史观的多层面展开及其历史回响 130

(1)“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与历史循环论 130

(2)“一正君而国定”的圣贤史观 133

(3)“略法先王”、“言必称尧舜”的“托古改制”实质 138

八 “浩然之气”与士阶层人格修养 141

1.“浩然之气”的提出 143

2.“浩然之气”的多层面意蕴 147

(1)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 147

(2)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149

(3)“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的社会责任感 151

(4)超越物质欲望的精神追求 152

(5)严以自律,砥砺身心的道德自觉 153

3.“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156

九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与儒家教育的特征 159

1.“心之官则思”与“大哉居乎”——教育原理的探讨 161

(1)内因:启发“良知”、“良能”,讲求“自得之” 161

(2)外因:肯定环境的重要作用,注意择地而居,择师而从 162

2.“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教育方式与内容的归纳 163

3.“教以多术”——教育法则的制订 166

(1)严格要求 166

(2)勤奋专一 167

(3)持之以恒 168

(4)身教重于言教 169

(5)不教而教 170

4.孟子论教与儒家教育的特征 171

十 “能言”、“好辩”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74

1.孟子“能言”面面观 175

(1)宗旨宏远,“知人论世” 175

(2)逻辑严密,“知类”、“求故” 177

(3)气势磅礴,咄咄逼人 180

(4)语言生动,文采斐然 182

2.高超的辩论技法 184

(1)引经据典法 184

(2)因势利导法 185

(3)请君入瓮法 186

(4)欲擒故纵法 186

(5)乘虚而入法 187

(6)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法 188

3.《孟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89

附录 192

购买PDF格式(10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