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
  • 作 者:柳卸林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301037198
  • 标注页数:335 页
  • PDF页数:346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1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46 ≥335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目录 1

第一部分 分析的起点 3

第一章 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兴起 3

1.1 技术创新概念的形成 3

1.2 从技术创新到国家创新系统 6

1.3 研究国家创新系统的不同方法 10

1.4 如何研究中国的国家创新系统 26

第二部分 体制与国家创新系统 33

第二章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经济制度与政府 33

2.1 制度与创新 33

2.2 企业制度与技术创新 37

2.3 法律法规与国家创新体系 44

2.4 政府在推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52

第三章 财税金融体制与技术创新 67

3.1 我国财税体制的演变与技术创新 67

3.2 金融与技术创新 74

3.3 提高财税政策在促进创新方面的作用 84

第四章 科技体制与技术创新 89

4.1 科技体制改革回顾 89

4.2 从科技体系到创新体系 95

4.3 知识产权与创新 98

4.4 科研机构转制与创新系统建设 101

第五章 技术创新政策:现状与未来 121

5.1 技术创新政策的基本内涵 121

5.2 我国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现状分析 124

5.3 技术创新政策影响评析 143

5.4 我国技术创新政策存在的问题 151

5.5 面向未来的技术创新政策 160

第三部分 中国技术创新的系统性 173

第六章 中国创新系统间的互动与知识流动 173

6.1 联合研究活动 175

6.2 联合专利 180

6.3 技术转让 184

6.4 科技型企业 193

6.5 非体现性知识的流动——技术人员流动 198

6.6 对互动与知识流动的评估 205

6.7 影响互动与知识流动因素的分析 207

6.8 政策建议 209

第七章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中介服务体系 213

7.1 什么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 213

7.2 我国创新中介服务的发展现状 215

7.3 促进我国技术创新中介服务发展的几点设想 228

第八章 从技术系统到产业创新系统 233

8.1 产品的技术系统 234

8.2 产业创新系统 241

8.3 对模块组装产业创新系统的分析——以中国造船业技术创新为例 248

8.4 从造船业创新得到的启示 264

9.1 产业共性技术的概念 267

第四部分 公共品的供给与国家创新系统 267

第九章 产业共性技术的组织与开发 267

9.2 产业共性技术的特点与识别 269

9.3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与扩散的历史 277

9.4 发展共性技术,促进中小企业经济结构的转型 287

9.5 政府在产业共性技术的组织与实施中的作用 289

第十章 互联网: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 295

10.1 互联网概述 296

10.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00

10.3 高校和企业应用互联网的基本状况 305

10.4 互联网对信息障碍的消除 309

10.5 互联网对知识流通与科研合作的影响 315

10.6 结论与建议 320

第十一章 从国家创新系统看中国的跨越发展 326

11.1 从领先国家的变迁说起 326

11.2 中国创新系统建设面临的艰巨任务 330

购买PDF格式(11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