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常章富编著;颜正华审阅
- 出 版 社:北京:学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07709485
- 标注页数:174 页
- PDF页数:186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186 ≥174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感冒(一) 1
感冒(二) 2
感冒(冠心病合并上感)(三) 3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四) 4
感冒(五) 5
阴暑 6
咳嗽(上呼吸道感染)(一) 7
咳嗽(上呼吸道感染)(二) 8
咳嗽(上呼吸道感染)(三) 9
咳嗽(弥漫性细支气管炎)(四) 10
咳嗽(肺炎后遗症)(五) 12
咳嗽(支气管炎)(六) 13
咳嗽(支气管哮喘合并口疮)(七) 14
咳嗽(肺气肿)(八) 15
喘咳(急性支气管炎)(一) 16
喘咳(支气管炎)(二) 18
喘咳(慢性支气管炎)(三) 19
喘咳(慢性支气管炎)(四) 20
喘咳(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五) 21
喘咳(哮喘合并上感)(六) 23
喘咳(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七) 24
哮喘(支气管哮喘) 25
喘证(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27
湿浊中阻(消化不良) 28
内热积滞 29
胃脘满闷(浅表性胃炎) 30
脘腹胀 32
卯时腹胀 33
嘈杂(慢性胃炎) 35
胃痛反酸(慢性浅表性胃炎)(一) 37
胃痛反酸(萎缩性胃炎、返流性食管炎)(二) 38
胃痛(浅表性胃炎)(一) 41
胃痛(糜烂性胃炎、慢性咽炎)(二) 43
胃脘胀痛(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 44
脘腹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一) 46
脘腹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二) 47
腹胀痛 49
腹痛(肠粘连) 50
吐泻 51
泄泻(消化不良)(一) 53
泄泻(消化不良)(二) 54
泄泻(肠原性腹泻)(三) 55
泄泻(肠原性腹泻)(四) 56
泄泻(肠原性腹泻)(五) 58
泄泻(肠原性腹泻)(六) 60
泄泻(肠原性腹泻)(七) 61
泄泻(术后肠吸收功能障碍性腹泻)(八) 63
休息痢(慢性菌痢) 64
便秘(术后胃肠功能紊乱) 66
老年性便秘 67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69
胸痹(冠心病?)(一) 70
胸痹(冠心病)(二) 72
胸痹(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缺血、心绞痛)(三) 73
胸痛(结核性渗出性肠膜炎) 75
心悸(房性早搏)(二) 78
心悸(心肌炎恢复期)(三) 79
心悸(窦性心律、偶发性房性早搏)(四) 80
心悸、吐酸、月经不调 82
眩晕、心悸(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房颤动) 84
眩晕(一) 86
眩晕(雷公藤中毒、肾小球肾炎)(二) 87
眩晕(内耳眩晕症)(三) 89
头晕(高血压病前期)( 一) 90
头晕(人流后遗症)(二) 92
风抽(神经元损伤症?) 93
肢麻抽搐(缺钙) 94
半身发凉 95
肢体凉麻 97
爪甲菲薄 99
郁证 100
胁痛 101
胁胀(胆囊息肉) 103
胆胀(胆囊炎) 104
胆石(胆囊结石) 105
黄疸 107
血虚潮热(贫血) 109
肾胀(多囊肾) 110
浮肿(肾病综合征) 111
淋证(必尿系感染) 114
白浊(前列腺炎) 115
小便不利(慢性肾盂肾炎) 116
尿血(精囊炎、前列腺炎)(一) 118
尿血(左肾萎缩、积水)(二) 119
鼻衄 121
癥瘕、鼻衄(肝硬化、脾肿大) 123
癥瘕(回盲部炎症) 125
痹证(风湿性关节炎)(一) 127
痹证(风湿性关节炎)(二) 128
痹证(风湿性关节炎)(三) 130
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四) 132
热痹(腱鞘炎) 135
背痛(第五胸椎作痛) 136
头痛 138
口疮(复发性口疮)(一) 139
口疮(复发性口疮)(二) 140
喉疮(喉部溃疡) 141
有头疖(毛囊和皮脂腺急性炎症) 143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子痈(睾丸炎) 144
火带疮(带状疱疹) 145
乳痈(急性乳腺)、肠痈(阑尾炎)、恶露不尽 147
紫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48
瘾疹(植物日光性皮炎)(一) 150
瘾疹(鱼蟹过敏)(二) 151
瘾疹(慢性荨麻疹)(三) 152
面部瘾疹 154
黄褐斑 155
经行不止 157
崩漏 158
附:颜教授用药经验 161
1 谙熟药性、知药善用 161
1.1 全面考虑,巧用多效药 161
1.2 扶正祛邪,善用平和药 162
1.3 扬长避短,慎用毒烈药 164
1.4 重视炮制,别用生制品 164
1.5 澄清混乱,分用同名药 165
2 精研配伍,活用对药 167
3 不拘成方,按证调配 169
4 三因制宜,随机变通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