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当前位置: 温病纵横 > 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温病纵横
  • 作 者:赵绍琴教授 胡定邦等合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医学院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注意:在使用云解压之前,请认真核对实际PDF页数与内容!

在线云解压

价格(点数)

购买连接

说明

转为PDF格式

11

立即购买

(在线云解压服务)

云解压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云解压默认都是转为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云解压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云解压均转换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云解压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第一章 概说 1

一、温病和温病学的概念 1

二、温病的特点 1

三、温病与温疫 2

四、温病与伤寒 2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 4

一、温病的病因 4

二、温病的病机 7

三、温病的治法 7

1.以病名分类 8

一、温病的分类 8

第三章 温病的分类及辨证纲领 8

2.以发病类型分类 10

3.以病变的性质分类 12

二、温病的辨证纲领 12

第四章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6

一、《黄帝内经》和《难经》对温病的认识 16

二、《伤寒杂病论》对温病的认识 16

三、晋、唐时期对温病的认识 16

1.晋代王熙(叔和) 17

1.金代刘宗素 18

四、金、元时期对温病的认识 18

3.唐代孙思邈和王焘 18

2.隋代巢元方 18

2.元代王履 19

五、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9

1.明代汪机的“新感温病”说 20

2.明代吴有性的“戾气”说 20

3.清代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 20

4.清代杨璿的《伤寒温疫条辨》 21

5.清代吴瑭的“三焦辨证” 22

6.清代其他温病学家及其著作 23

一、温热病的概念及其特点 25

2.温热病的特点 25

1.温热病的概念 25

第一章 温热病 25

概说 25

中篇 各论 25

二、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卫气营血辨证 26

1.卫气营血的生理概念 26

2.卫气营血辨证的内容 27

三、温热病的治疗原则 29

四、温热病的治疗禁忌 29

1.风热犯卫 30

三、辨证施治 30

第一节 卫分证治 30

二、治疗原则 30

一、证候特点 30

2.风热犯肺 36

3.外感温燥 37

4.阴虚感温 39

第二节 气分证治 40

一、证候特点 40

二、治疗原则 40

①温热壅肺 41

1.热邪在肺 41

三、辨证施治 41

②肺热成痈 42

③燥热伤肺 44

④暑热犯肺(暑咳) 46

2.热在胸膈 47

①热郁胸膈 47

②热灼胸膈 48

3.痰热结胸 49

4.肺胃热炽 50

5.暑伤津气 58

6.津气欲脱 60

7.温热在肠 62

①热结便秘 62

②热结便秘兼阴液素亏 69

③热结便秘兼气阴两虚 71

④热结便秘兼痰热壅肺 73

⑤热结便秘兼痰热结胸 74

⑥热结便秘兼小便赤痛 76

⑦肠热下利 77

8.气热动风 78

9.热郁胆经 79

10.燥犯清窍 81

11.温疟 83

12.温毒气分证候 85

①大头瘟、痄腮 85

②烂喉?痧,毒壅气分 89

13.余热未清,气阴两伤 91

14.邪热已退,肺胃阴伤 92

15.邪热已退,气阴两伤 93

第三节 营分证治 94

一、证候特点 94

二、治疗原则 95

1.热伤营阴 96

三、辨证施治 96

2.营热动风(暑风、暑痫) 99

3.热伤营阴,小便赤痛 102

4.卫营合邪 105

5.气营两燔 107

6.热陷心包 108

7.热陷心包兼瘀血阻络 114

8.热陷心包兼有腑实 116

9.暑热卒中(中暑、暑厥) 117

一、证候特点 118

第四节 血分证治 118

二、治疗原则 120

三、辨证施治 121

1.血热动血 121

2.血热蓄血 124

3.肺热吐衄(暑瘵) 126

4.气血两燔 129

附:疹、斑、丹痧之鉴别 130

5.气血两燔,热毒充斥(暑燥疫) 135

6.血热动风 138

7.火旺阴伤,心肾不交 140

8.邪伏阴分 141

9.真阴耗损 143

①兼汗出不止 149

②兼大便溏泄 150

10.亡阴失水 152

第二章 湿热病 157

概说 157

一、湿热病的概念及其特点 157

1.湿热病的概念 157

2.湿热病的特点 157

1.三焦的生理概念 158

二、湿热病的辨证纲领--三焦辨证 158

2.三焦辨证的内容 160

三、湿热病的转归 162

四、湿热病的治疗原则 163

五、湿热病的治疗禁忌 165

第一节 上焦湿热证治 166

一、证候特点 166

二、治疗原则 167

三、辨证施治 167

1.湿邪困表 167

2.寒湿困表,暑热内蕴 169

3.湿热郁阻,表里同病 170

4.外感暑湿(冒暑) 173

5.暑秽卒中(暑秽) 174

6.上焦湿热吐衄(暑瘵) 176

7.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177

第二节 中焦湿热证治 181

一、证候特点 181

二、治疗原则 182

三、辨证施治 182

1.湿重于热 182

①湿挟食滞 182

②湿郁表里 183

③湿郁酿热 184

④湿热郁蒸,外发白? 186

⑤湿热动风 188

⑥湿热伏于募原(湿热疫) 190

⑦瘥后调理 192

⑧湿热病变证 193

(1)便血不止,阳气虚脱 193

(2)湿盛阳衰 194

2.湿热并重 195

①湿热中阻 195

②湿热弥漫 196

③湿热胶着 197

④湿热秽浊,郁阴蕴蒸 199

⑤湿热郁阻,三焦气滞 201

⑥湿热痹痛 203

3.热重于湿 204

①胃热挟有脾湿 204

②暑湿弥漫 205

③湿热郁于足少阳胆 207

④湿热黄疸 209

第三节 下焦湿热证治 210

一、证候特点 210

1.湿重于热 211

①湿阻膀胱 211

三、辨证施治 211

二、治疗原则 211

②湿滞大肠 214

2.热重于湿 215

①膀胱湿热 215

②胃肠湿热挟滞 216

③湿热痢疾 217

下篇 名篇选按 219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219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 273

《薛生白湿热病篇》 285

购买PDF格式(11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