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王根蓓
- 出 版 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
- 标注页数:279 页
- PDF页数:289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89 ≥279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1.1 主题的确定 1
1.1.1 理论分析的启示 1
第一章 导言 1
3.1.2 理论市场假说的建立 101
3.2 理论市场假说:对自然秩序学说变迁特征的分析 107
3.2.1 社会需求与研究目标的选择 109
1.3.2 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尺度 11
3.2.2 知识供给的发展与思想的嬗变 118
1.3.3 融合中国古典思想的可行性 13
3.3.1 解释的有效程度 140
3.3 自然秩序学说演化特征的总结 140
3.3.2 自然秩序学说的宽化与深化 142
3.3.3 自然秩序学说的变迁特征对转型经济的启示 144
4.1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经验的自然秩序学说 147
第四章 市场秩序的发现——对市场秩序发生机制的界说 147
4.1.1 解析经验的自然秩序学说的价值 148
1.4 考察的基点与分析的视野 15
4.1.2政治革命与政治哲学的成就:斯密从事纯经济分析的起因 150
4.1.3 经验自然秩序学说的知识供给特征 153
4.1.4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市场秩序发生机制的解说 159
1.4.1 考察基点的安排 16
4.2 一般均衡理论:精致的自然秩序学说 167
4.2.1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与一般均衡理论的学术渊源 167
4.2.2 一般均衡理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完善结合的杰作 169
1.4.2 分析视野的界定 17
4.2.3 一般均衡理论:自然秩序发生机制的精致化表达 174
4.3.2 有限市场经济论:马克思的定位 18
4.3 有限市场经济论:马克思对市场秩序发生机制的长期分析 180
4.3.1 效益一成本:市场经济功能的剖析 181
4.3.3 有限市场经济论:一种有效的理论参照与指导 190
4.4 总结与评价:市场秩序发生机制的新界说 192
4.4.1 公共品供给与社会—政治秩序的发生机制 193
4.4.2 公平、效率与经济秩序的发生机制 196
1.5.1 标题用词的合理性 20
1.5 内容的安排 20
4.4.3 “天人合一”境界的塑造与社会——自然秩序的发生机制 200
5.1 缔造什么:市场秩序设计目标的确立 205
第五章 转型经济缔造市场秩序的基本取向 205
第二篇 市场秩序的设计与缔造 205
5.1.1 社会一政治制度与规则的设计及社会秩序的缔造 206
5.1.2 市场制度与交易规则的设计与经济秩序的缔造 207
1.5.2 市场秩序的寻求与发现 21
5.1.3 社会一政治一经济来IJ度与规则的设计:天人合一最优境的实现 210
5.2 市场秩序的缔造:一个自然历史的演化进程 218
5.2.1 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的渐进性 219
1.5.3 市场秩序的设计与缔造 22
5.2.2 环境的不确定与利益整合的渐进性 222
5.2.3 文化转型的渐进性 224
第六章 行为机制与市场秩序微观基础的塑造 228
6.1 公益人假说的超现实性与计划机制的动力缺乏症 228
6.1.1 行为机制:制度与秩序生长的微观基础 229
6.1.2 公益人假说与计划机制的动力缺陷 231
6.2 自利、理性与自律:基本的行为机制 235
6.2.1 自利——调控行为的第一个因素 236
1.6.1 天人合一的含义 24
1.6 几个核心概念的说明 24
6.2.2 理性——调控行为的第二个因素 242
6.2.3 自律——调控行为的第三个因素 246
6.2.4 自利、理性与自律——基本的行为机制 249
6.3 社会控制机制与市场秩序微观基础的培育 251
第七章 “法治”与“文治”——走向长治久安的市场社会 259
7.1 市场秩序的优化与“法治”的合理性 259
7.2 “法治”的内在缺陷与“文治”的必要性 263
1.6.2 市场社会与转型经济的含义 27
1.6.3 法治与文治的含义 27
参考文献 271
后记 278
1.1.2 关注现实的责任 3
第一篇 市场秩序的寻求与发现 33
第二章 市场秩序是什么——市场秩序含义的界说 33
2.1 集体食堂的冲突:对转型经济市场秩序的微观考察 33
1.2 目标的确立 5
2.2 市场秩序的界说 50
2.2.1 集体食堂模型的解释能力 50
2.2.2 社会——经济——自然分析框架:市场秩序分析视野的定位 57
1.2.1 问题的起因 6
2.2.3 由和平、安全至天人合一:市场秩序的下界与上界 68
1.2.2 治理的对策 7
1.3 方法的选择 8
1.3.1 采用纯文字分析的缘由 8
2.2.4 利益的界定与实现:市场秩序发生机制的解释 84
第三章 市场秩序的寻求——对市场秩序理论变迁特征的考察与分析 95
3.1 理论市场假说的界说 96
3.1.1 经济理论成长机制的传统解释模型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