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历史抉择与逻辑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观研究
  • 作 者:吴亚南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20333870
  • 注意:在使用云解压之前,请认真核对实际PDF页数与内容!

在线云解压

价格(点数)

购买连接

说明

转为PDF格式

8

立即购买

(在线云解压服务)

云解压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云解压默认都是转为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云解压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云解压均转换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云解压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导论 1

一 问题的提出与课题的研究价值 1

二 课题的当前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4

三 基本思路和结构框架 24

第一章 西方实践观与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考察 28

第一节 西方实践观的理论述评 28

一 亚里士多德与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实践观探讨 28

二 以胡塞尔、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代实践观 36

第二节 实践观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根本变革 41

一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革命变革 41

二 理解马克思实践思想内涵的三个维度 47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及苏联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阐发 52

一 卢卡奇与葛兰西对马克思实践观的继承与发展 53

二 阿尔都塞与哈贝马斯的实践观 56

三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的论述 59

第二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观的生成 62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观历史形态的初步确立 63

一 五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思想的萌生 63

二 革命文学运动时期实践观内涵的初步确立与转换 67

第二节 人民本位实践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思想体系的成熟 71

一 人民本位实践观的确认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71

二 政治实践与文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两结合”理论的提出 75

三 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人学思想的演进 77

第三节 实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 83

一 话语的实践逻辑 83

二 革命伦理与人民本位的话语实践观 85

三 批评的政策性话语与实践逻辑的演变 88

第三章 实践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认识论特征 93

第一节 实践构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理论核心 93

一 以《实践论》《讲话》为代表的实践的认识论批评范式 94

二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文学批评模式 99

第二节 从反映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106

一 从反映论到辩证的反映论、审美反映论 107

二 从审美反映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108

第三节 实践认识论批评范式反思 113

一 认识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体系建构不可缺少的环节 113

二 经验化倾向的实践认识论批评 115

三 从实践认识论到实践生存论 119

第四章 实践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体性问题 123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主体性问题的理论核心 124

一 人民大众为主体的革命实践主体观 124

二 启蒙与革命语境下的个人——阶级实践主体 129

第二节 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推进与建构 132

一 文学是人学:启蒙与社会主义文学观念架构下的文学主体观 132

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的艺术生产主体问题 137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体性问题反思 141

一 实践主体的内在转换与主体性问题的反思 142

二 主体性实践观与“实践美学”的构建 147

第五章 政治伦理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的价值取向 152

第一节 文学实践的政治伦理特质 153

一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政治伦理尺度的建构 153

二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政治伦理价值规范功能的体现 156

第二节 政治伦理价值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价值评判的内在尺度 158

一 中国传统伦理批评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伦理尺度 158

二 思想改造与革命伦理 164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政治伦理价值尺度反思 168

一 个体责任与人民性价值尺度的建立 168

二 从文学的人性到文学的人民性 171

三 实践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政治伦理尺度 173

结语 176

参考文献 180

后记 190

购买PDF格式(8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