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陆弘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10601821X
- 标注页数:407 页
- PDF页数:427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427 ≥407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无声的存在 1
本土化:历史的选择 1
黄金岁月 6
一种主潮和两种形态 11
作为文化产业 20
第二章 倾斜的起跑线 25
对先锋派缺失的补偿 28
另一种动力 31
文学的影响 36
单向传通 39
第三章 初始的类型:划分标准及互动机制 43
是否存在类型 43
电影类型与电影工业 54
电影类型与电影观众 69
初始类型的形态特征 79
第四章 商业电影:第一次浪潮 100
古装片:历史与非历史 102
武侠片:天才与世运 106
神怪片:技术的双刃剑 110
第五章 明星影片公司:1922-1937 115
生成机制:史前史寻迹 118
本土化:产业策略及艺术实践 127
在商业机制中运作艺术 137
新时代的变革 158
第六章 作为艺术运动的30年代电影 174
活跃的创新意识 174
传统经验:创新资源之一 187
外来影响:创新资源之二 192
探索声音的艺术可能性 198
历史的制约 206
第七章 人文电影的新景观 209
变革潮汐中的东、西方影坛 209
新影像的呈现 212
心理命题的提出 214
“作者电影”的滥觞 217
纪实风格的张扬 220
第八章 文华影业公司:1946-1949 224
作为一种制片管理体制 224
作为一个创作集体 239
作为精品荟萃之地 258
历史能在多大程序上告诉未来 268
第九章 新中国电影工业:初创设想及其实施 272
“东影”:体制上的尝试 273
绘制蓝图 278
从蓝图到大厦 286
第十章 话语与策略 293
个人政治群体化与政治群体家庭化 293
辉煌前后的遗憾 298
影像策略 301
第十一章 十七年电影与少数民族题材 305
政策规约与创作起落 307
作为艺术探索 323
第十二章 隐抑的“新浪潮” 352
电影语言创新的针对系统 352
参照 355
流产的“新浪潮”与潜在的驱动力 358
小结 362
第十三章 “文革”电影的语言系统 364
“三突出”和电影语言指令 364
技术的发展和电影语言变革的可能性 370
自圆/分裂的“文革”故事片文本 372
接受效应 376
第十四章 电影语言裂变:积聚与发生 379
观众的期待 381
1977-1978年:对“三突出“的拆解 392
1979年:当代中国电影语言的裂变点 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