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禅魄诗魂  佛禅与唐宋诗风的变迁
  • 作 者:王树海著
  • 出 版 社:北京:知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01525609
  • 标注页数:660 页
  • PDF页数:688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8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688 ≥66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目录 1

前言 1

上篇:“士宦禅隐”与前期唐诗的林泉、田园风韵 1

一、旧禅宗与“富贵”、“山林”间的王维 7

1.信仰的折扣 8

2.“亦官亦隐”之“心战” 10

3.心仪维摩诘 15

4.终极关怀与人文关怀 19

5.此生的依止 26

a)林泉游恋 28

b)托身艺术 31

6.旧禅宗和王维早期诗歌创作 35

二、佛教的中土化与王维诗风 50

1.新禅宗与王维诗学法则 53

a)“五言适心” 56

b)六言独工 59

c)“不法之法” 63

2.禅思诗境 71

3.两个宇宙的圆融印合 74

——王维诗风的整体特征 74

a)对自然的深度感动 75

b)心身的自然化 78

c)俱从“悲”字得力 81

4.王维诗风的具象特征——清丽、旷淡、含蓄、浑成 85

a)托于自然的“清丽” 85

b)本自空寂的“旷淡” 90

c)“万取一收”之“含蓄” 95

d)“我梵一如”之“浑成” 99

中篇:“贬官禅悦”与后期唐诗的“人造自然”风格 115

一、大历诗苑的芳草时花 120

1.在不“及”不“似”间“炼饰”的刘长卿 121

2.“自成一家”韦应物 127

a)“吏隐禅悦” 127

b)古淡出新 133

3.“依稀摩诘”钱仲文 142

二、“元和诗体”的别样吟唱 160

1.柳氏“窜逐生涯”的“山水”风貌 161

2.刘家“凄凉”地的“竹枝”“杨柳”风韵 170

3.韩诗之于唐宋诗风流变的意义 189

三、禅宗的分化、发展与唐诗末期的野逸苦寒 221

气息 221

1.贾诗之“苦”、“僻”、“清”、“瘦” 222

2.姚诗之“清”、“巧”、“浅”、“小” 234

3.贾、姚流脉之荒寒衰飒气 243

4.难得闲吟杜荀鹤 262

5.诗中有僧“郑鹧鸪” 273

6.诗倡“韵”“味”司空图 288

7.并非“过渡”的艰难过渡 299

下篇:“禅隐”“禅悦”的“烂熟”和宋诗风格的形成 335

一、精湛深婉、翻新出奇的荆公诗风 342

1.宋初因革唐风的诸多尝试 343

a)王维禅隐诗思在宋初的绍续 344

b)并峙于唐诗的壁垒始见端倪 366

2.“丹青难写”,诗呈“精神” 378

a)翻新出奇 379

b)以古喻今 383

c)广所寄寓 390

3.“俱味禅悦”,深趣秾情 400

a)“独悟自根本,不从他处起” 401

b)“无限好山都上心” 408

c)“昏昏灯火话平生” 414

d)“青风自绿江南岸” 421

二、恣情主理、议论风生的苏轼诗风 464

1.艺术态度与生活态度 465

a)“有意参禅”,“无心证佛” 466

b)“学道未至,静极生愁” 473

c)“随缘放旷,任性逍遥” 476

d)“萧散”无碍的心境 484

e)“亦忙亦闲”的外缘 490

f)不入“闻知之域” 494

2.“过程”的颖悟与“过程”的诗化——苏轼诗风的总体特征 496

a)独特的“乐识” 497

b)“过程”的意味 502

c)“矛盾”的把握 508

d)“二元世界”的直接方式 509

e)“不立”与“不离” 511

f)“有意”“无意”之际 517

g)“真”与“不真” 522

h)“有”“无”相待 526

i)“动”“静”相生 533

3.苏轼诗风的具象特征——雄奇、飘逸、诙谐、淡远 538

a)天地一如,千古雄风 547

b)若“醉”若“醒”,诗思飘然 549

c)“嬉笑怒骂”、幽默诙谐 559

d)“萧散简远”、澹淡实美 566

4.黄庭坚与宋诗的定型化 573

a)“茶客”形象与“诗社”风范 575

b)谋篇得“法”——“夺胎换骨” 586

c)锻炼有术——“点铁成金” 592

附录一:诗俏禅门原微 615

附录二:《苦瓜和尚画语录》的佛禅底蕴 632

附录三:《牡丹亭》和明代狂禅风潮 646

后记 657

购买PDF格式(18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