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合作理论研究
  • 作 者:王在亮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6170632
  • 标注页数:260 页
  • PDF页数:268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0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68 ≥26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前言 1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1

二 研究意义 3

三 研究思路和框架 5

四 研究方法 6

第一章 区域合作的基本理论 8

第一节 区域合作的理论起点 8

一 区域 9

二 合作 20

三 区域合作 33

第二节 区域合作的衍生概念 34

一 区域化 34

二 区域性 40

三 区域主义 44

四 区域间主义 48

第三节 区域合作的影响要素 51

一 全球化 53

二 国际体系 53

三 国内政治 57

四 文化因素 59

五 国家利益 63

六 重大事件 64

七 生产力发展水平 68

第四节 区域合作的基本内容 69

一 区域经济合作 69

二 区域政治合作 71

三 区域安全合作 72

四 区域文化合作 73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合作的理论渊源 76

第一节 马克思交往理论 76

一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 77

二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合作的启发 84

第二节 列宁世界历史理论 87

一 列宁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 87

二 列宁世界历史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合作的启发 93

第三节 毛泽东区域合作思想 96

一 正确处理好区域合作与以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国际冷战环境之间的关系 97

二 正确处理好区域合作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100

三 正确处理好区域合作与平等、互利的关系 102

四 正确处理好区域合作与国际主义的关系 105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合作的西方理论借鉴 112

第一节 欧洲视角下的区域合作理论 113

一 功能主义区域合作理论 114

二 沟通主义区域合作理论 119

三 新功能主义区域合作理论 123

四 政府间主义区域合作理论 135

第二节 美国视角下的区域合作理论 140

一 传统现实主义区域合作理论 141

二 新现实主义区域合作理论 145

三 理想主义区域合作理论 151

四 新自由制度主义区域合作理论 154

五 建构主义区域合作理论 160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合作的理论演进 167

第一节 邓小平区域合作思想 167

一 中国区域合作要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67

二 中国区域合作要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71

三 中国区域合作要真正以国家利益为重 175

第二节 江泽民区域合作思想 178

一 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合作放在区域合作的核心位置 179

二 在新安全观的指导下更加突出、强调区域安全合作的重要性 182

三 以“伙伴关系外交”思想指导区域政治合作 185

四 加强区域合作的制度化建设 188

第三节 胡锦涛区域合作思想 189

一 区域合作已经从过去的“工具性手段”升华成“价值观” 190

二 以“睦邻、安邻、富邻”指导中国新时期的区域合作实践 192

三 区域合作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载体 195

四 和谐区域是中国区域合作的根本目标 198

第五章 面向未来的中国区域合作的前瞻思考 202

第一节 中国区域合作的指导思想 206

一 中国区域合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207

二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区域合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208

第二节 中国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 212

一 中国区域合作必须坚持民主原则 213

二 中国区域合作必须坚持共赢原则 214

三 中国区域合作必须坚持包容原则 216

第三节 中国区域合作的目标设定 217

一 区域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区域合作的短期目标 218

二 区域梦是中国区域合作的中期目标 221

三 和谐区域是中国区域合作的长期目标 223

第四节 中国区域合作的手段选择 224

一 加强国家战略能力建设,提升中国的区域合作主导权 225

二 增加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满足区域国家及其人民的合作需求 232

三 构建和推进多层次区域治理体系,提高中国的区域治理能力 240

结语 246

参考文献 249

致谢 260

购买PDF格式(10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