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温元凯等编著
- 出 版 社:重庆:重庆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36606443
- 标注页数:313 页
- PDF页数:328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28 ≥313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目 录 5
第一篇 创造理论 5
第一章创造学概述 5
第一节创造学的对象和框架 5
一、创造与创造力 5
二、创造学的对象 8
三、创造学的框架 10
一、创造学的地位 13
第二节创造学的地位和作用 13
二、创造学的任务 15
第三节创造学的原则和方法 18
一、创造学研究的原则 18
二、创造学研究的方法 21
第二章创造学的产生和发展 26
第一节西方创造学发展简史 26
一、文科阶段 26
二、工科阶段 28
三、理科阶段 29
第二节我国创造学发展情况 30
一、我国是富有创造性的国家 30
二、我国创造学产生的背景 34
三、我国创造学的引进和建立 36
第三节创造学发展的趋势 37
一、由“引进-经验型”向“借鉴-分析型”发展的趋势 38
二、由“单一-呼吁型”向“协作-普及型”发展的趋势 39
三、由“统一-微观型”向“分派-整合型”发展的趋势 39
四、由“科研-教育型”向“服务-咨询型”发展的趋势 40
五、由“定性-罗列型”向“定量-模型型”发展的趋势 41
第三章创造环境 42
第一节创造环境分析 42
一、创造与创造环境 42
二、阻碍创造力的社会环境因素 47
三、阻碍创造力的自我环境因素 52
第二节创造者的成长环境 55
一、家庭环境 56
二、学校教育 57
三、社会环境 59
第三节创造环境的优化 61
一、创造环境的优化原则 61
二、社会环境的优化 65
第二篇 创造心理 77
第四章创造心理概述 77
第一节创造心理的基础 77
一、创造心理的含义 77
二、大脑与创造的生理基础 78
三、创造生理与创造心理 82
第二节创造与非逻辑思维 88
一、创造与灵感 88
二、创造与直觉 95
三、创造与想象 99
第三节创造与心理状态 104
一、创造与意志 104
二、创造与情感 108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113
第五章创造性思维 113
第一节创造性思维的含义与本质 113
二、创造性思维的本质 118
三、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120
第二节创造性思维剖析 122
一、创造性思维的几个阶段 122
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 123
三、创造性思维的特殊形式 129
第三节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31
一、激起认识兴趣 132
二、思考的主动性 133
三、克服意义障碍 134
四、方法论和具体方法的掌握 136
第六章创造个性品质 138
第一节创造需要、动机与气质 138
一、创造与需要 138
二、创造与动机 144
三、创造与气质 145
一、智力与创造力 151
第二节创造力及其测定 151
二、创造力测验及类型 154
三、创造力测验的方法 155
四、创造力测验的评价 159
第三节创造个性的品质 161
一、阻碍创造的不良个性品质 161
二、创造个性的优良品质 162
第七章创造技法概述 173
第三篇 创造机制 173
第一节创造技法的产生 174
一、什么是创造技法 174
二、创造技法的产生 176
三、创造技法的原理 179
第二节创造技法的作用 182
第三节创造技法的分类 187
一、创造技法分类的意义 187
二、创造技法的分类 188
三、创造技法分类的局限 189
第八章创造技法举隅 191
第一节 扩散型创造技法 191
一、有参照扩散类 191
二、无参照扩散类 201
第二节集中型创造技法 211
一、内在列举类 211
二、外在比较类 219
一、准备阶段 227
第九章创造过程与类型 227
第一节创造过程 227
二、实施阶段 233
三、成功阶段 235
第二节创造分类 238
一、技术发明 239
二、社科研究 240
三、文艺创作 242
四、其他方面 244
第四篇 创造教育 251
第十章创造教育概述 251
第一节创造教育的含义 251
一、创造教育的含义 251
二、创造教育的意义 254
三、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 258
四、创造教育的地位 260
第二节创造教育的目标、途径和方法 262
一、创造教育的目标 262
二、创造教育的途径和形式 266
三、创造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269
第十一章创造教育的条件 275
第一节创造教育的能动因子 276
一、主体因子 276
二、客体因子 281
三、主、客体因子的协调 284
一、宏观辐射 286
第二节创造教育的辐射结构 286
二、微观辐射 288
三、宏观与微观的辐射协调 289
第三节创造教育的行进轨迹 290
一、创造教育的理论基础 290
二、创造教育的物质条件 291
三、推广创造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92
第十二章创造教育的实施 293
第一节早期启蒙创造教育 293
一、早期启蒙创造教育的理论基础 294
二、早期启蒙创造教育的意义 296
三、早期启蒙创造教育的方式方法 298
第二节正规学校创造教育 304
一、小学的创造教育 304
二、中学的创造教育 306
三、大学的创造教育 308
第三节继续创造教育与再创造教育 309
一、继续创造教育 309
二、再创造教育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