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战后中日关系  “不正常”历史的过程与结构
  • 作 者:刘建平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9715703
  • 标注页数:285 页
  • PDF页数:292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0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92 ≥285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导言:历史再探讨的意义和理论新思维的可能性 1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 1

(一)中日关系论的意义危机 1

(二)战后中日关系史研究存在的问题 7

(三)战后中日关系研究对学术发展的意义 15

二 学术史与研究概观 17

(一)中国方面的研究概述 17

(二)日本方面的研究概述 19

(三)先行研究的比较特征 21

三 研究方法与结构内容 23

(一)研究方法 23

(二)资料 24

(三)本研究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25

第二章 东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新中国对日外交的原型 28

一 野坂参三的延安活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日本认识 29

(一)野坂参三与中共日本研究的开端 29

(二)野坂参三对中共日本认识的影响 35

(三)中国共产党的日本认识及其历史局限性 49

二 新中国的“一边倒”国际战略与对日外交的始动 54

(一)苏联、斯大林与新中国的对日政策原则 54

(二)新中国对日外交的起步 60

(三)亚洲冷战体制与新中国对日外交的目标、模式 70

第三章 冷战国际政治体制下“人民外交”的展开及其挫折 82

一 人民友好意义的“人民外交” 84

(一)协助日侨回国 84

(二)“人民间”贸易协议 96

二 以民促官意义的“人民外交”与冷战体制的结构性障碍 102

(一)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提出 102

(二)以民促官遭遇困难:美国因素和台湾问题 117

第四章 政治经济“分离”与“不可分”的原则较量 140

一 日本的敌视、蔑视立场与中国对日外交的政治整顿 142

(一)引爆中日关系的导火索:从“刘连仁事件”到“长崎国旗事件” 142

(二)厘定原则:中国对日政策调整的过程与逻辑 155

二 政治经济分离:国民外交攻势下人民外交的民间化转型 169

(一)贸易三原则——国民外交取代人民外交 169

(二)民间贸易体制的确立——政治经济分离 177

三 政治经济不可分:军国主义复活危机中人民外交的复权 190

(一)军国主义复活:冷战转型期的东亚政治和历史心理 190

(二)象征对抗:民间贸易的再“人民外交”化 199

第五章 邦交正常化:“法律解决”与“政治解决”的攻防 205

一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问题把握 207

(一)作为“战后处理”程序象征的“日中关系正常化” 207

(二)作为“唯一合法”主权确认的“恢复中日邦交” 213

二 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的过程分析 219

(一)“政治解决”的思路与试探 220

(二)“法律解决”的战术与效果 231

第六章 结论:中日关系的历史连续性结构和周期性恶化的原理 248

参考文献 277

后记 284

购买PDF格式(10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