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对抗与判定  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
  • 作 者:王亚新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302227328
  • 标注页数:318 页
  • PDF页数:329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1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29 ≥318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序章 本书的方法、内容构成及意义 1

第一章 日本民事诉讼案件处理流程的实例 9

一、诉的提起 9

二、被告的答辩 11

三、第一次口头辩论期日 14

四、原告的书面准备与被告的证据提出 15

五、用于准备的口头辩论期日 16

六、文书提出命令的申请 17

七、现场的实地查看与准备程序的继续 19

八、被告的准备书面与裁判所的正式释明 20

九、最后一次用于准备的口头辩论 21

十、鉴定的申请与鉴定结论 23

十一、第二次口头辩论期日 24

十二、和解期日 25

十三、裁判所做出判决之前的内部协议 27

十四、判决书 28

第二章 案件处理流程的程序法背景 31

一、诉状的记载内容 31

二、受理起诉的程序 33

三、案件系属于诉讼后的裁判所活动 34

四、答辩方式与第一次口头辩论的功能 35

五、准备程序的种类 36

六、审理对象的形成 38

七、证据的收集与证据申请 41

八、审查证据的方式 44

九、主要开庭期日与证人证言的听取 45

十、和解与判决 47

第三章 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 50

一、“对抗·判定”的诉讼结构 50

二、“对抗·判定”结构与纠纷的妥善解决 56

三、“对抗·判定”结构下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 60

四、“对抗·判定”结构作用的复杂性 63

第四章 审判对象的形成:程序与实体 67

一、审判对象形成的基本问题及一般原理 67

二、诉讼标的理论 70

三、作为审判对象的多种“案件事实” 82

四、辩论主义原则与案件事实的分类 86

五、案件“实体形成”的整体结构和意义 91

第五章 一审程序的展开过程 95

一、程序进行样式的分类及意义 95

二、口头主义原则与开庭审理的口头辩论期日 98

三、早期终结的案件流程及其程序进行样式 103

四、日本民事诉讼程序进行样式存在的问题与改善的努力 108

五、新民事诉讼法中的程序进行样式 116

六、程序的职权进行主义原则与法官裁量的限界 123

第六章 证据制度与证明 128

一、理论视角与基本概念 128

二、关于收集证据的制度 132

三、证据的提出与审查证据的法定程序 142

四、作为法官心证形成过程的证明 150

五、证明度与举证责任 163

第七章 调解制度与诉讼上的和解 179

一、日本调解制度的一般情况 180

二、民事调解制度的位置及其程序特征 182

三、“调审分离”的制度设计与职权调解 190

四、调解与诉讼上和解的关系 199

五、诉讼与调解及诉讼上和解在规范适用上的差异 204

第八章 判定的形式:判决书与判例制度 210

一、作为“判定”的判决 210

二、判决书内容的分析 218

三、日本民事判决书的新动向 227

四、判决书与上诉制度 230

五、上告审判决书与判例制度 235

六、附:判决书样本(长期以来通用的传统样式) 245

第九章 判定的终局性:既判力与再审 250

一、有关判定终局性的概念 250

二、既判力 254

三、判决终局性的程序基础与既判力根据论 264

四、判决的终局性与再审制度 267

五、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275

六、结语 283

第十章 少额诉讼制度 284

一、少额、简易程序的概念与功能 284

二、两种思路与不同少额、简易程序的比较 289

三、日本的新少额诉讼程序 301

四、结语 305

参考文献 307

第二版后记 318

购买PDF格式(11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