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中国艺术美学pdf电子书下载 > 艺术
中国艺术美学
  • 作 者:陈良运著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807493399
  • 标注页数:337 页
  • PDF页数:360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1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60 ≥337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上编 2

一、中国绘画的“自由”传统 2

(一)“解衣般礴”——画家精神自由的体现 2

(二)“山水打头”——画家创作自由的载体 6

(三)“法无定相”——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 9

二、意象——“未完成作品”艺术论 15

(一)“未完成作品”——从法国印象派绘画说起 15

(二)中国绘画的意象化——“笔不周而意周” 18

(三)“不了了之”——“未完成”的艺术意义 23

三、中国绘画“传神”论及其衍变 28

(一)“传神”论的哲学底蕴 28

(二)“传神”——从顾恺之到苏东坡 32

(三)“神品”——“神”光辉耀的中国绘画 37

四、中国山水美学发轫考述 44

(一)“君子比德”——儒家山水观 45

(二)“澄怀味象”——道、玄山水观 49

(三)“山水有灵”——文艺家审美观 53

五、中国山水艺术的生命意识 62

(一)山水是人生的伙伴 63

(二)由“移情”开始的中国山水艺术 66

(三)“神遇而迹化”的山水生命意识 71

六、《古画品录》新探 79

(一)辨“法” 79

(二)“气”、“骨”、“形”、“采”、“位”的“内在关连” 83

(三)“传移模写”——创新之“法” 89

七、《林泉高致》的美学品位 93

(一)真实地面向自然的审美观照 94

(二)空间艺术的时间意识 99

(三)审美创造主体之“神明” 103

八、石涛《画语录》——中国艺术哲学之杰构 108

(一)“一画”的本体论意义 108

(二)“一画之法”的本质及其属性 112

(三)揭示美的本质的东方话语 118

九、诗人咏画与画家题诗 125

(一)诗、画融合之始与李、杜咏画诗 125

(二)题诗于画与画理入诗 134

(三)诗画互动,相映生辉 143

十、书法艺术对中国美学的特殊贡献 151

(一)“草书”兴起引发的审美观念变革 151

(二)书法艺术推动各门类艺术全面“新变” 156

(三)书法理论中的美学范畴 161

十一、“美善相乐”与“声无哀乐”——音乐美学纵探 168

(一)“音”、“乐”本义考原 168

(二)由“乐以安德”而“美善相乐” 171

(三)庄子“无言而心悦”的美感说 175

(四)淡化政教功利的“声无哀乐”论 181

十二、从“歌以咏言”到“舞以尽意”——舞蹈美之窥观 187

(一)礼、乐文化与舞蹈 187

(二)“《诗》三百”中有性爱意识的舞蹈美 191

(三)汉代宫廷“楚舞”之恢宏美 194

(四)舞美诗美共流芳 200

下编 214

一、“和”与“中和”美学意义辨异 214

(一)“和”——听、视、味觉之美 214

(二)“中和”——对人的情感规范 219

(三)“中和”遭遇的抵制与批评 222

二、“风”、“音”、“章”美之本义探析 227

(一)“风”是一个审美观念 227

(二)“音”与“章”的美感意味 232

三、韵——中国艺术通感之道 239

(一)韵——“和”之美 239

(二)画、书、诗互通之“韵” 244

(三)诗家对韵美内涵之发挥 249

四、说“淡”美 256

(一)“恬淡”的心理发生 256

(二)渊明诗立“清淡之宗” 259

(三)“淡”的美学定位 264

(四)从诗到书画创作领域之“淡” 267

五、“物色”——移情、审美心理试说 273

(一)“物色”别解 273

(二)“审美心理”试说 278

六、境界、意境、无我之境 284

(一)“境界”、“意境”之辨 285

(二)“无欲之我”——“无我之境” 289

(三)王国维“境界”说成型考 293

七、中国古典艺术的形式美 301

(一)书法:“情性”对“形质”的软化 302

(二)绘画:“形模”与“气韵”的合作 305

(三)诗:诗人在自创的形式中显示才能 311

八、突破“功利”与“传统”制约的审美创造 317

(一)在功利的制约中寻求自由 317

(二)在传统的制约中“通变无方” 324

后记 334

购买PDF格式(11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