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新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管理与操作实践探索指导手册  上
  • 作 者: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委员会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5126275
  • 标注页数:482 页
  • PDF页数:496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4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496 ≥482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篇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

第一章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围及现状 3

第一节 一般范围 3

第二节 现实发展 4

第三节 国内局限 6

第二章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地方建设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10

第一节 国内外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研究现状 10

第二节 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11

第三节 在为地方建设服务中,促进学校哲学社会学科的发展 14

第三章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16

第一节 进一步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认识自觉 16

第二节 进一步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内涵自觉 20

第三节 进一步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行动自觉 24

第四章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 27

第五章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趋势 29

第二篇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与管理 39

第一章 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创新概述 39

第二章 哲学社会科学机构、职能与管理 48

第一节 哲学社会科学机构 48

第二节 哲学社会科学职能 59

第三节 哲学社会科学管理 62

第三章 推动科研管理制度创新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 70

第一节 创新科研管理制度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70

第二节 升华管理理念创新重大项目管理体制 72

第三节 加强学科建设增强科研竞争力 73

第四节 治理违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行为 74

第五节 不断研究和探索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机制 76

第六节 加强社科院系统决策咨询研究能力 77

第七节 加强地方社科院建设,寻求特色发展 78

第八节 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创新全面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 80

第四章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90

第一节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90

第二节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基本内容 92

第三节 实施创新工程是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 94

第五章 管理创新主体的多元性 97

第一节 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创新的功能 97

第二节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创新主体的多元性 99

第六章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组织作用 109

第一节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作用的外部要素分析 109

第二节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作用的体现与优化期待 116

第三节 创新的方向 127

第七章 教师科研人员的基础性作用 136

第一节 教师科研人员基础性作用的问卷调查 136

第二节 教师科研人员基础性作用的体现与阻碍 141

第三节 教师科研人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精品力作少之原因分析 146

第四节 教师科研人员管理创新的外部条件 152

第五节 教师科研人员自我管理 159

第八章 多元主体的和谐耦合与政策设计 165

第一节 观念植入 165

第二节 制度设计 172

第三节 技术保障 185

第九章 创新发展理念 破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难题 189

第十章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有效发挥的途径 199

第一节 凸显问题意识 199

第二节 优化思维方式 203

第三节 健全创新体制 206

第四节 结语 210

第十一章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正确处理的五对关系 212

第一节 继承“老祖宗”与“理论创新” 212

第二节 “基础理论”与“应用科学” 213

第三节 坚持“传统学科”与开创“新学科” 213

第四节 “立足本国”与“借鉴外国”先进成果 214

第五节 “理论研究”与“市场经济” 215

第三篇 社会科学学术写作规范与技巧 219

第一章 人物角色和权威 219

第二章 那个所谓正确的方法 233

第三章 用耳朵进行编辑 253

第四章 学会像一个专业人士那样写作 271

第五章 风险 286

第六章 把它弄出门 296

第七章 被文献吓住 307

第八章 用计算机工作 319

第九章 结语(写于1986年) 338

第四篇 高校社会责任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实践探索 343

第一章 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 343

第二章 哲学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 350

第三章 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 360

第四章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367

第五章 高校教师科研失责现象及其规避 375

第六章 知识产权教育和研究的社会责任 384

第七章 实事求是地面向“中国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诉求与生命力 393

第五篇 高校社会责任与民族院校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实践探索 403

第一章 民族院校的社会责任 403

第二章 民族院校社会科学社会服务责任——以民族工作调研为例 416

第三章 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与学术责任、学风建设 425

第四章 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增强民族高校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 432

第五章 提高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质量水平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439

第六章 注重成果转化与普及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448

第七章 培育学术队伍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458

第八章 民族院校的特殊社会责任 463

第六篇 高校科研评价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实践探索 475

第一章 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前提与目标 475

购买PDF格式(14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