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盛唐生态诗学pdf电子书下载 > 其他书籍
盛唐生态诗学
  • 作 者:王志清著
  • 出 版 社: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301116647
  • 标注页数:250 页
  • PDF页数:261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61 ≥25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绪论 盛唐山水诗群落的生态阐释 1

一、“生态思维”的方法论意义 1

二、“生态思维”的研究思路及特性 3

三、人性与自然在生态意义上的本质对应性 9

第一章 自然环境的特优性与诗人山水因缘的依赖性 13

一、特殊优越的自然生态与诗人的因缘依赖 13

二、自然环境的人文化进程与山水诗群的归依自性 20

三、山水自然中的静美精神与诗人的归寂之态 25

第二章 城市的迅猛发展与精神家园的执著守望 30

一、盛唐城市化的形制与特点 30

二、全新生态与构筑精神家园的意义选择 34

三、“回家”的生命状态与价值指向 39

第三章 特殊的文化策略与文化的诗学性格 45

一、盛唐的取士观与特殊文化环境的形成 46

二、“进士文化”与诗人的特殊生活形态 50

三、特殊的文化环境与“以士取诗”的阅读期待 56

第四章 时代的接受期待与阅读的接受引领 60

一、文化政策与接受方向的规范 61

二、文化的整合与接受趣味的转移 65

三、唐人选唐诗与接受美学的引导 69

第五章 特殊的诗人群落与“派”的自发生态 76

一、“物以类聚”的自发生态 76

二、因缘聚散的“派”的联系 78

三、独特的“派”的生态要素与特征 87

第六章 盛唐诗人的名士情结与人格范型 93

一、盛唐诗人的“名士情结” 93

二、盛唐诗人的人格范型与定位 98

三、盛唐诗人的人格范型之成因及其比较分析 107

第七章 休闲的风气与别业的创作生态 112

一、别业的兴盛与新型的生活态度 112

二、时代的休闲特征乃别业普遍化的生态背景 117

三、别业题材与闲适主题 121

第八章 宇宙中心主义的自然生态观 127

一、重要的是对自然的认识 127

二、心“空”万物的自然态度 132

三、关键在于与自然山水结成什么样的关系 136

第九章 生态本位的盛唐诗美观 141

一、“美在自美”的生态审美观 141

二、盛唐“美在自美”美学的哲学背景 145

三、“物皆自得”的山水诗美学形态 147

第十章 自性皈依的精神自觉 152

一、禅宗的自性皈依与盛唐的人性奋扬 153

二、禅宗的“自性”理性与山水诗的“境界”形态 157

三、佛禅文化的流布与语言、思维的失范 163

第十一章 “兴现物象原样”的语言策略 167

一、名词并置复叠的语言新秩序 168

二、盛唐语言意识的觉醒与当时的语言水平 171

三、语言策略所引起的艺术形态及效应 177

第十二章 盛唐山水诗群落的个案研究 186

一、沈、宋的流贬与盛唐山水诗的开篇 186

二、“王维模式”的内容特征及其文化意义 199

三、孟浩然诗的特定意象及特定思想内涵 214

四、刘长卿山水诗的盛唐面目 228

后记 生态关联的研究视野和价值观念 241

一、本书讨论的两个内涵之界定 241

二、本书运用生态思维研究的意义 243

三、本书的框架及前期研究概况 245

四、本书作者研究的作风与短长 248

五、尾声 249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