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当前位置: 流动单元研究的原理和方法 > 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流动单元研究的原理和方法
  • 作 者:李阳,刘建民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11604387X
  • 注意:在使用云解压之前,请认真核对实际PDF页数与内容!

在线云解压

价格(点数)

购买连接

说明

转为PDF格式

8

立即购买

(在线云解压服务)

云解压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云解压默认都是转为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云解压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云解压均转换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云解压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第一章 绪论 1

一、流动单元概念 1

二、流动单元研究的意义 2

三、流动单元的主要研究内容 3

四、流动单元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4

五、流动单元研究现状与展望 4

第二章 流动单元识别与划分的原理和方法 7

第一节 流动单元识别标志 7

一、流动单元的主要特征 7

二、流动单元的识别标志 8

第二节 流动单元分类原则和分类体系 11

一、流动单元分类原则 11

二、流动单元分类体系综述 12

三、胜利油田主要流动单元类型 13

第三节 单井流动单元识别与划分的原理和方法 19

一、单井流动单元地质识别方法 19

二、单井流动单元测井识别与划分 21

第四节 井间流动单元剖面识别与划分的原理和方法 25

一、井间流动单元剖面识别与划分原则 26

二、井间流动单元剖面识别与划分流程 27

三、井间流动单元剖面识别与划分的地球物理方法 27

四、井间流动单元剖面识别与划分的标准层和标准剖面 29

第五节 平面流动单元识别与划分的原理和方法 31

一、地震识别与划分方法 31

二、数理统计法 33

三、随机建模法 43

第三章 流动单元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45

第一节 流动单元形成机制 45

一、流动单元隔挡层 45

二、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形成机制 48

三、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形成机制 50

四、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形成机制 51

第二节 流动单元的主要控制因素 52

一、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的主要控制因素 53

二、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的主要控制因素 54

三、扇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的主要控制因素 55

第三节 流动单元分布规律 56

一、流动单元垂向分布规律 56

二、流动单元平面分布规律 58

第四章 流动单元非均质性研究 60

第一节 流动单元非均质性概念 60

第二节 流动单元非均质性研究方法 62

一、宏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 63

二、微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 68

第三节 流动单元非均质性综合评价 72

一、流动单元非均质性评价标准 72

二、流动单元非均质性评价方法 72

第五章 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模式 86

第一节 三角洲相储集层的沉积模式 86

一、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 86

二、三角洲前缘 88

三、各主要沉积时间单元三角洲各亚相的纵横向展布 92

第二节 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主要特征 93

一、流动单元E 94

二、流动单元G 96

三、流动单元M 97

四、流动单元P 98

第三节 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模式 98

一、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垂向分布模式 99

二、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模式 100

三、各类流动单元的分布模式 100

四、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的概念模型 102

第六章 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模式 103

第一节 河流相储集层沉积模式 103

一、河流相储集层沉积特征 103

二、河流相储集层特征 105

三、胜利油区河流相储集层特征 108

第二节 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的主要特征 112

一、流动单元E 112

二、流动单元G 114

三、流动单元M 116

四、流动单元P 117

第三节 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模式 118

一、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垂向分布模式 118

二、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模式 119

三、河流相储集层各类流动单元分布模式 120

第七章 扇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模式 122

第一节 扇三角洲相储集层沉积模式 122

一、扇三角洲平原 123

二、扇三角洲前缘 124

三、前扇三角洲 125

四、扇三角洲展布规律 125

第二节 扇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的主要特征 125

一、流动单元E 126

二、流动单元G 128

三、流动单元M 129

四、流动单元P 130

第三节 扇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模式 130

一、扇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垂向分布模式 130

二、扇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模式 132

三、扇三角洲相储集层各类流动单元分布模式 133

第八章 流动单元动态模型与剩余油分布 134

第一节 流动单元动态模型的建模方法 134

一、流动单元动态模型的提出 134

二、流动单元动态模型建模方法 135

第二节 流动单元动态模型 150

一、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动态模型 151

二、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动态模型 152

三、扇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动态模型 152

第三节 剩余油分布形态及控制因素 153

一、剩余油分布形态 153

二、剩余油形成机制 155

三、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156

第四节 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 159

一、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 159

二、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 163

参考文献 166

购买PDF格式(8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