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郭霞珍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117093757
- 注意:在使用云解压之前,请认真核对实际PDF页数与内容!
在线云解压
价格(点数)
购买连接
说明
转为PDF格式
10
(在线云解压服务)
云解压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云解压默认都是转为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云解压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云解压均转换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云解压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1 绪言 1
1.1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
1.1.1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性质 1
1.1.2 《中医学基础》课程学习的任务 1
1.1.3 学习《中医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2
1.2 怎样学好《中医学基础》 2
1.2.1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2
1.2.2 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 3
2 阴阳五行学说 9
2.1 阴阳学说 9
2.1.1 阴阳学说的产生和形成 9
2.1.2 什么叫阴阳 10
2.1.3 阴阳学说的朴素唯物论 11
2.1.4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2
2.1.5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6
2.2 五行学说 21
2.2.1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2
2.2.2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4
3 脏腑学说 28
3.1 概论 28
3.1.1 什么叫脏、腑 28
3.1.2 脏与腑的区分 28
3.1.3 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区分 29
3.2 五脏 30
3.2.1 心 30
3.2.2 肺 32
3.2.3 脾 36
3.2.4 肝 39
3.2.5 肾 43
3.3 六腑 49
3.3.1 胆 49
3.3.2 胃 50
3.3.3 小肠 50
3.3.4 大肠 51
3.3.5 膀胱 51
3.3.6 三焦 51
3.4 脏腑之间的关系 53
3.4.1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54
3.4.2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60
3.4.3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63
3.5 藏象学说 64
3.5.1 藏象学说的形成 64
3.5.2 脏腑的内容 66
3.5.3 以五脏为主体的五个功能系统 66
4 精、气、血、津液 67
4.1 精 67
4.2 气 67
4.2.1 什么叫气 67
4.2.2 气的化源 68
4.2.3 气的分类 68
4.2.4 气的功能 71
4.3 血 72
4.3.1 血的生成 72
4.3.2 血的功能 72
4.3.3 血的循行 73
4.4 津液 74
4.4.1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代谢 74
4.4.2 津液的分类 74
4.4.3 津液的功能 75
4.4.4 五脏主五液 75
4.5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关关系 76
4.5.1 气与血的关系 76
4.5.2 气与津液的关系 77
4.5.3 津液与血的关系 78
5 经络学说 79
5.1 什么叫经络 80
5.2 经络系统的组成 80
5.3 十二经脉的走向、分布、交接及表里流注 81
5.3.1 走向和分布 81
5.3.2 表里相合和流注次序 84
5.4 奇经八脉的功能及分布 85
5.4.1 什么叫“奇经” 85
5.4.2 奇经的功能 85
5.5 经络的生理及其应用 87
5.5.1 经络的生理功能 87
5.5.2 经络的应用 87
6 病因、病机 90
6.1 发病 90
6.2 病因 93
6.2.1 六淫 94
6.2.2 疫疠 105
6.2.3 七情 106
6.2.4 饮食劳逸 109
6.2.5 外伤及虫兽所伤 111
6.2.6 寄生虫 111
6.2.7 痰饮、瘀血 111
6.3 病机 115
7 诊法 116
7.1 望诊 117
7.1.1 望全身情况 118
7.1.2 望局部情况 122
7.1.3 望舌 124
7.1.4 望排泄物 131
7.2 闻诊 133
7.2.1 闻声音 133
7.2.2 嗅气味 134
7.3 问诊 135
7.3.1 问寒热 135
7.3.2 问汗 138
7.3.3 问痛 139
7.3.4 问睡眠 142
7.3.5 问饮食口味 143
7.3.6 问二便 144
7.3.7 问经带 146
7.3.8 问小儿 147
7.4 切诊 147
7.4.1 切脉 147
7.4.2 按诊 159
8 辨证 161
8.1 八纲辨证 162
8.1.1 什么叫八纲 162
8.1.2 八纲辨证及其运用 163
8.2 气、血、津液辨证 177
8.2.1 气的辨证 177
8.2.2 血的辨证 181
8.2.3 气血同病的辨证 186
8.2.4 津液的辨证 187
8.3 五脏六腑辨证 190
8.3.1 心与小肠病辨证 193
8.3.2 肺与大肠病辨证 199
8.3.3 脾与胃病辨证 206
8.3.4 肝与胆病辨证 213
8.3.5 肾与膀胱病辨证 221
8.3.6 脏腑兼病辨证 226
8.4 外感热病辨证 232
8.4.1 六经辨证 234
8.4.2 卫、气、营、血辨证 247
8.4.3 三焦辨证 258
8.4.4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相互关系 262
9 预防与治则 264
9.1 预防 264
9.1.1 未病先防 264
9.1.2 既病防变 265
9.2 治则 265
9.2.1 治病求本 266
9.2.2 扶正祛邪 270
9.2.3 调整阴阳 272
9.2.4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