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儒家文明  修订插图本
  • 作 者:马振铎等著
  • 出 版 社: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533449576
  • 标注页数:292 页
  • PDF页数:327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0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27 ≥292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前言 1

一、严重的自然环境挑战 3

二、上古文明 4

三、三代文明 7

一、宗法封建等级制度的瓦解和礼坏乐崩 17

二、士阶层的形成和百家争鸣 20

三、孔子和儒学的产生 23

四、孟子对儒学的捍卫和发展 25

五、荀子对儒学的发展 28

六、《易传》、《中庸》的天道观和先秦儒学的完成 30

一、不为统治者重视的“显学” 32

二、焚书坑儒*儒学的一次严重挫折 35

三、汉初政治家对秦灭亡原因的反思和儒家对自身的反思 37

四、独尊儒术*儒家政治思想向统治者政治观念的转化 41

五、士阶层的“儒”化 43

六、儒学向广大民众的灌输 46

七、在中国文明重建中儒学的决定性结构作用 48

一、今文经学及经学对中国学术发展的影响 49

二、今文经学的神学化及与谶纬合流 52

三、古文经学和对神学思潮的批判 54

四、玄学的兴起和援道入儒 55

五、佛、道二教的兴盛和儒家对佛教的批判 58

六、以儒学为主导,以佛、道为辅翼的文化格局之形成 60

七、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兴运动 63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积贫”、“积弱” 66

二、政治经济改革的失败和北宋后期的思想转向 68

三、三纲五常的天理化和程朱理学 70

四、程朱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之确立及其对儒家文明的影响 72

五、阳明心学及其思想解放作用 75

六、基督教的传入和儒家文明对西方科学的受容 77

七、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 79

一、天论、天人之学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 83

二、人学和人际关系特点 90

三、“内在超越”与对宗教的批判和容纳 96

一、温和的君主专制政体 103

二、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 106

三、官僚制和文官政治 110

四、官吏的选举*举荐和科举 115

五、《春秋》决狱和法律的儒家化 118

六、人治主义政治 121

七、王朝更迭和不变之道 123

一、重农主义和高度发展的农业文明 125

二、“制民之产”和“限民名田” 127

三、地主庄园经济和小农经济 132

四、手工业和商业 135

五、城市和市民 139

六、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市民反抗君主专制统治的斗争 142

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教育的普及 145

二、学校制度 149

三、教育内容和方法 155

四、教育的目的 162

一、真善美统一的审美观念 166

二、文学 169

三、音乐 183

四、绘画 185

五、建筑 187

一、天理良心*道德的超越性根据 191

二、后天的道德修养 193

三、三纲五常和道德规范 195

四、孝悌观念和家庭伦理 198

五、忠君爱国观念 201

六、成仁取义和气节 203

七、礼俗 205

一、尊天敬祖观念和坛庙祭祀制度 209

二、神化和祭祀异常人物 212

三、民间的万物有灵论观念和破淫祀 216

四、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 218

一、儒学文明形成前的中国科学技术成就 224

二、儒家的自然观和科技思想 227

三、一度辉煌的中国科学技术 232

四、儒家文明晚期科技发展相对缓慢及其原因 241

一、十四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247

二、儒家文明的停滞 249

三、停滞的原因 255

四、鸦片战争*儒家文明相对落后的暴露 258

五、保持儒家文明原样 只引进科技之尝试的失败 261

一、康、梁变法*儒家权威的最后资源 264

二、洪宪帝制*传统权威的滥用 266

三、乡村建设*现代儒家的尝试及其失败 269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与科举制的废除 273

二、传统书院的现代命运 276

一、从太平天国到五四运动 280

二、命运多舛的儒家传统 284

结语 批判与继承 289

购买PDF格式(10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