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冯瑞敏著
- 出 版 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3579117
- 标注页数:190 页
- PDF页数:201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01 ≥19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1
1.1 研究背景 1
1.2 自身经历 2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3
1.4 本书结构 4
第二章 5
2.1 演讲课程 5
2.1.1 演讲课的起源及发展 5
2.1.2 英语演讲课的设立及意义 6
2.1.3 演讲教学方面的研究 7
2.2 学科教学知识的定义 8
2.2.1 学科教学知识 8
2.2.2 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关系 10
2.3 学科教学知识的构成 11
2.3.1 普通教育领域里的研究 12
2.3.2 ESL领域里的研究 20
2.3.3 小结 24
2.4 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 25
2.4.1 教学推理及行为模型 25
2.4.2 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研究 26
2.4.3 小结 31
2.5 本章小结 32
第三章 34
3.1 核心概念界定 34
3.1.1 英语演讲课 34
3.1.2 学科教学知识 35
3.2 研究方法 35
3.3 研究对象的选择 36
3.4 研究参与者 37
3.4.1 五位核心参与者 37
3.4.2 其他五位教师 38
3.5 数据收集 39
3.5.1 课堂观察 40
3.5.2 示范课视频和录像 40
3.5.3 访谈 41
3.5.4 学生访谈 41
3.5.5 文件及其他 41
3.6 数据分析 41
3.7 研究者角色的反思 44
3.8 研究的伦理考量 44
第四章 46
4.1 英老师 46
4.1.1 “演讲是一种教育” 47
4.1.2 “演讲真的是一门艺术” 48
4.1.3 演讲知识的讲解 51
4.1.4 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 52
4.1.5 从“以经历为导向”到理论学习 56
4.1.6 小结 57
4.2 颜老师 58
4.2.1 全人教育 59
4.2.2 水平差的学生也可以选修演讲课 60
4.2.3 演讲知识的讲解 61
4.2.4 演讲技能的培养 62
4.2.5 “采用形成性的评估手段” 66
4.2.6 在博学、静思中发展 67
4.2.7 小结 69
4.3 蒋老师 70
4.3.1 “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更加健全的公民” 70
4.3.2 演讲知识的讲解 71
4.3.3 演讲技能的培养 76
4.3.4 多种评价方式 79
4.3.5 在摸索中成长 81
4.3.6 小结 84
4.4 易老师 84
4.4.1 “人文素养课” 85
4.4.2 演讲知识的讲解 85
4.4.3 实践技能的培养 91
4.4.4 “减轻压力到极点” 92
4.4.5 在理解知识中发展 92
4.4.6 小结 94
4.5 舒老师 95
4.5.1 “演讲课更多的是技能课” 96
4.5.2 演讲知识的讲解 96
4.5.3 演讲技能的培养 100
4.5.4 同伴评价和师评相结合 101
4.5.5 在“照搬美国模式”中“摸着石头过河” 102
4.5.6 小结 104
第五章 106
5.1 英语演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 106
5.1.1 课程知识 107
5.1.2 语言知识 109
5.1.3 教学知识 111
5.1.4 有关学生的知识 115
5.1.5 评价知识 118
5.1.6 英语演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 122
5.2 学科教学知识的来源 124
5.2.1 学生时代的学习经历 124
5.2.2 专业书刊阅读 125
5.2.3 基于实践的反思 127
5.2.4 工作坊 132
5.2.5 小结 133
5.3 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 134
5.4 演讲教师的职业发展 136
5.4.1 精神层面 137
5.4.2 专业知识 138
5.4.3 课程建设 140
5.4.4 社交能力 142
第六章 145
6.1 结论 145
6.1.1 英语演讲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构成 145
6.1.2 学科教学知识的来源 147
6.1.3 英语演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发展过程 147
6.1.4 英语演讲教师的职业发展 147
6.2 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148
6.3 启示 149
6.4 研究的局限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151
参考文献 152
附录1 观课记录 167
附录2 访谈实例 168
附录3 访谈提纲 187
附录4 研究说明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