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外观设计法律保护模式研究
  • 作 者:马云鹏著
  • 出 版 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3013956
  • 标注页数:244 页
  • PDF页数:257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57 ≥244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1章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

1.2 研究思路及意义 3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3.1 国外研究现状 4

1.3.2 国内研究现状 8

1.4 逻辑结构及篇章安排 11

1.5 研究方法 13

1.5.1 历史研究法 13

1.5.2 比较研究法 13

1.5.3 实证研究法 13

第2章 外观设计概论 14

2.1 外观设计的演变与发展 14

2.1.1 艺术与实用的分离标准 14

2.1.2 设计的工业化标准 17

2.1.3 外观设计的现代演绎 21

2.2 外观设计的法律保护 25

2.2.1 外观设计保护的起源 25

2.2.2 外观设计的国际保护 27

2.3 外观设计的特性 32

2.3.1 外观设计的法律特性:工业产权还是艺术财产? 33

2.3.2 外观设计的经济意义:技术与市场之间的桥梁 36

2.3.3 外观设计的政策导向:利益的博弈结局 38

2.3.4 外观设计的社会功效: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42

2.4 本章小结 43

第3章 我国外观设计保护的发展及问题 45

3.1 早期的保护 45

3.2 现代的演变 48

3.2.1 制度的建立(1984) 48

3.2.2 基本原则的确定(1993) 51

3.2.3 完整体系的建立(2001) 53

3.3 全面修改的开始 57

3.3.1 授权标准的提高 57

3.3.2 侵权规则的确立 59

3.3.3 司法判例的指导 63

3.4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65

3.4.1 法律体系的完善 66

3.4.2 “双轨制”模式的弊端 67

3.4.3 前沿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68

3.5 本章小结 70

第4章 外观设计可专利性分析 71

4.1 专利模式下的外观设计保护 71

4.2 外观设计的专利化进程 72

4.2.1 专利保护的起源 72

4.2.2 立法的偏差 77

4.2.3 混乱的司法实践 82

4.3 外观设计专利化的困境及成因 85

4.3.1 “新颖性”与“新颖点测试” 85

4.3.2 难以适用的“创造性(非显而易见性)”标准 91

4.3.3 功能性理论的扭曲 97

4.3.4 高昂的保护成本 103

4.4 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新发展 104

4.4.1 “非显而易见性”标准的修正 104

4.4.2 Egyptian案的意义 107

4.4.3 模糊的司法态度 110

4.5 本章小结 113

第5章 著作权法视野下的外观设计 115

5.1 著作权法的扩张 115

5.1.1 著作权的理论基础 115

5.1.2 “艺术统一性”原则的提出 117

5.1.3 《伯尔尼公约》的确定 120

5.1.4 美国版权保护的历程 122

5.1.5 我国对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 127

5.2 外观设计著作权保护的路径 129

5.2.1 著作权与工业产权的分野 130

5.2.2 物理上的分离测试法 132

5.2.3 观念上的分离测试法 134

5.2.4 分离测试理论的意义 139

5.3 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及问题 142

5.3.1 独创性的认定 142

5.3.2 侵权判定的规则 144

5.3.3 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147

5.4 本章小结 149

第6章 商标意义下的外观设计保护 151

6.1 外观设计与商标的重叠 151

6.1.1 商业性标识与商业性外观 151

6.1.2 我国的实践 154

6.2 外观设计商标保护的条件 157

6.2.1 显著性的体现 157

6.2.2 知名度的具备 159

6.2.3 非功能性的要求 160

6.3 外观设计商标保护的障碍 163

6.3.1 保护客体的差异 163

6.3.2 立法宗旨的区别 165

6.3.3 保护模式的不同 166

6.4 本章小结 167

第7章 外观设计独立保护模式构建——整体构想 169

7.1 独立保护的原因 169

7.1.1 外观设计的定位 169

7.1.2 现有模式的问题 172

7.1.3 独立保护的可行性 175

7.2 独立保护的渊源 178

7.2.1 早期的独立保护思想 178

7.2.2 美国的尝试与反思 180

7.2.3 我国独立保护的思考 184

7.3 独立保护的经验 186

7.3.1 欧盟的独立保护 186

7.3.2 美国的专门立法 190

7.4 独立保护的新动向——以美国时尚设计立法为例 192

7.4.1 美国时尚设计立法概况 192

7.4.2 时尚设计独立保护的问题 194

7.4.3 对我国的启示 197

7.5 本章小结 198

第8章 外观设计独立保护模式构建——制度规划 199

8.1 保护范围的界定:功能性理论的应用 199

8.1.1 功能性理论的内涵 200

8.1.2 功能性理论适用的现状 201

8.1.3 功能性理论的理解 205

8.2 判定主体的选择:合理的认知水平 207

8.2.1 一般消费者的能力 208

8.2.2 判定主体的界定 210

8.3 授权标准的把握:创造性标准的解释 213

8.3.1 “创造性”标准的内涵 213

8.3.2 与“新颖性”标准的协调 215

8.3.3 设计空间概念的适用 217

8.4 侵权判定的体系:不同模式的比较 221

8.4.1 判定模式的现状 221

8.4.2 “混淆模式”的问题 223

8.4.3 “创新模式”的困境 224

8.4.4 判定模式的选择 227

8.5 本章小结 231

参考文献 232

后记 243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