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江南“博学鸿儒”与清初实学学风  以经史之学为中心的研究
  • 作 者:吴超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313161567
  • 标注页数:234 页
  • PDF页数:244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44 ≥234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绪论 1

一、作为“学风”研究的“实学” 1

二、回归历史情境:“博学鸿儒”学人群与清初实学 5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7

第一章 江南“博学鸿儒”与清初实学学风关系概论 10

第一节 “实学”:清初“文治”语境中的关键词探究 13

一、顺治、康熙两朝的“实学”导向 13

二、清初官方倡导“实学”的“体”“用”特征 18

第二节 清初实学学风的“经世”内涵 21

第三节 江南“博学鸿儒”在清初学术界的地位与影响 25

一、江南“博学鸿儒”与清初文化政策 25

二、“博学鸿儒”与江南士林 29

第二章 经学与实学——以朱彝尊为个案研究 36

第一节 朱彝尊实学探源 38

一、家学渊源与实学学风 39

二、论“文”与论“学” 41

三、政治态度与遗民情结 44

第二节 考据学的特点:朱彝尊《尚书》学论 51

一、《古文尚书》的辨伪成就 51

二、朱彝尊与阎若璩《尚书》学的相互影响 58

三、“阎毛之争”新解 65

第三节 义理观的形成:朱彝尊《周易》学论 68

一、辟邵思想与“道统”说 68

二、朱彝尊的《易》学立场 70

三、朱彝尊与胡渭《易》学思想之比较 72

第四节 “以古为是”:《经义考》“三礼”学论 74

一、《仪礼》问题缘起及其在“三礼”中的地位 75

二、《经义考》内有关明末清初的《礼记》研究 78

三、《经义考》按语对于汉、宋、明儒的批判 81

本章小结 85

第三章 史学与实学——以吴任臣为个案研究 87

第一节 吴任臣生平及学术考述 90

一、生卒年新证 92

二、学术简谱与交游述评 95

三、《明史》编纂部分及其他著作考 103

第二节 由小学入经史:吴任臣早年两部著作的治学路径 108

一、清初学术视野下的《山海经广注》研究 108

二、《字汇补》与明季清初小学之发展 119

第三节 《十国春秋》的体例创新及其史学价值 128

一、继承与创新:《十国春秋》在体例设计上与《通鉴》等书的关系 129

二、更定与整合:《十国春秋》关于历史人物传记归类的“史法”创见 132

三、考据与义理:《十国春秋》史学价值再认识 139

第四节 吴任臣的历史思想与经世意识探微——以《十国春秋》为例 142

一、经世致用:《十国春秋》的撰述旨趣与时代背景 143

二、乱世言兵:《十国春秋》的兵学思想与忠义观 146

三、以人为本:《十国春秋》的民本思想与人才观 148

四、宣南唐与“君德”论:吴任臣的核心历史观 150

本章小结 153

第四章 “经世”之学与实学——以潘耒为个案研究 156

第一节 从“经世致用”到“经世资治”:“顾学”二代的学术歧变 158

一、“顾学”嫡传潘耒的史学渊源 158

二、潘氏家族“经世”追求的蜕变 167

三、从顾炎武到潘耒:清初《易》学的变辙 175

第二节 何处是方外:重新解读清初僧儒怨诤的一桩讼史 184

一、潘耒与石濂之诤的起因说辨析 185

二、潘耒、屈大均与石濂交往关系考论 191

第三节 俗生禅缘:由《遂初堂别集》看潘耒的佛学与佛诤 199

一、潘耒参禅背景分析 200

二、归于现实:潘耒的佛学思想与僧诤观点 203

本章小结 210

结语 213

参考文献 217

索引 231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