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理解型班级管理pdf电子书下载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理解型班级管理
  • 作 者:陈振华编
  • 出 版 社:郑州:大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34760624
  • 标注页数:237 页
  • PDF页数:246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46 ≥237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我国班级管理的问题 1

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理念与实践 1

一、班级管理思想的源头 1

二、我国班级管理的现状 4

第二节 当下班级管理的目的问题 8

一、应然的班级管理目的 8

二、实然的班级管理目的 9

第三节 当下班级管理的主体问题 12

一、教师与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权威 13

二、学生:班级管理的“当然”对象 17

三、班外力量的缺失:班级管理的封闭化 19

第四节 当下班级管理的手段问题 20

一、教师的语言:霸权与暴力 21

二、教师的态度:冷落与歧视 24

三、管理的制度:监控与惩罚 26

四、各式各样的压力:巧妙的控制 32

结论 34

第二章 班级管理方式的创新问题 36

第一节 确立班级管理方式的依据 36

一、时代特征 36

二、教育目的 38

三、学生特点 41

四、学生观 42

第二节 班级管理方式的未来创新 49

一、时代特征与班级管理创新 50

二、教育目的与班级管理创新 52

三、学生特点与班级管理创新 55

四、学生观与班级管理创新 59

第三节 班级管理创新的必要条件 61

一、确立新的观念 61

二、实现角色转换 66

第三章 理解型班级管理的特征 69

第一节 理解的基本内涵 69

一、理解的含义 69

二、理解的民主性 73

三、理解的人文性 75

第二节 理解型班级管理的含义及特征 77

一、人文性的管理 77

二、针对性的管理 83

三、民主性的管理 87

四、发展性的管理 88

第三节 理解型班级管理与各种管理思想 91

一、一般管理理论及其教育影响 91

二、班级管理思想的变革趋向 97

三、理解型班级管理的理论立场 104

第四章 理解型班级管理的追求 106

第一节 创建理想的教学环境 106

一、创建理想的物理环境 107

二、创建理想的人文环境 110

第二节 增加师生的愉快体验 112

一、增加教师的愉快体验 113

二、增加学生的愉快体验 114

第三节 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115

一、促进教师的发展 116

二、促进学生的发展 117

第四节 理解型班级管理的原则 118

一、相互尊重原则 118

二、全面了解原则 120

三、情理结合原则 121

四、刚柔相济原则 122

五、因人而异原则 124

六、民主参与原则 126

第五章 理解型班级管理的模式 128

第一节 人性化管理模式 128

一、制定合情合理的制度与目标 129

二、进行积极的沟通与引导 141

三、利用温和的态度与语言 148

四、关照学生的合理需要 156

第二节 民主化管理模式 159

一、参与管理模式 160

二、自主管理模式 167

第六章 理解型班级管理的时代难题 173

第一节 学校教育管理的时代遭遇 173

一、大众传媒的快速影响 174

二、多种价值观的冲突与碰撞 176

三、青少年次级文化的另类取向 177

四、家庭环境和结构的巨变 178

第二节 学校师生的时代症候 181

一、学生的时代症候 181

二、教师的时代症候 189

第三节 理解型班级管理的实践难题 194

一、理解学生之难 195

二、理解型管理之难 201

第七章 理解型班级管理的策略 210

第一节 理解型班级管理策略的特征 210

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 211

二、行政性与民主性统一 212

三、常规性与创新性统一 213

第二节 创建理想环境的策略 213

一、心理契约策略 214

二、信任与尊重策略 215

三、民主与平等策略 216

四、爱护与关怀策略 217

第三节 增加学生愉快体验的策略 219

一、愉快氛围策略 219

二、我感信息策略 220

三、罚后安抚策略 221

四、情绪宣泄策略 222

五、情感融洽策略 222

第四节 促进学生发展的策略 223

一、束缚破解策略 224

二、帮助解困策略 225

三、问题化解策略 226

四、积极关注策略 228

五、动机激发策略 230

六、有效教学策略 232

主要参考文献 234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