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程序法视野下的非犯罪化研究
  • 作 者:李晶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65328077
  • 标注页数:226 页
  • PDF页数:252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52 ≥226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非犯罪化的理性解读 1

一、非犯罪化的语义争鸣 1

(一)古代法律的词源 1

(二)国外学者的界定 2

(三)我国学者的界定 4

(四)语义争鸣的初步总结 6

二、非犯罪化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 7

(一)非犯罪化的产生背景 7

(二)非犯罪化的发展历程 10

三、非犯罪化的理论立基 14

(一)自由主义思想 14

(二)犯罪相对性观念 16

(三)刑法谦抑原则 18

(四)司法处遇个别化 21

四、本书对于非犯罪化的界定 22

五、非犯罪化的概念辨析 27

(一)犯罪化 27

(二)非刑罚化 28

(三)非刑事化 29

(四)程序分流 30

(五)无罪 31

第二章 历史与现实:中国非犯罪化的发展 33

一、非犯罪化的源流回溯——以政策契合为切入 33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4

(二)新中国成立之后 35

(三)改革开放之后 36

二、非犯罪化的法律实践——以立法修改为展开 38

(一)《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制定 38

(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41

(三)司法解释的补充 43

三、非犯罪化的发展困惑——“式微”与“渐盛”之争 46

(一)“否定非犯罪化说” 46

(二)“非犯罪化为主流说” 47

(三)“犯罪化为主流说” 48

(四)“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并重说” 50

(五)本书的基本立场 51

四、刑法结构的转向——法律上非犯罪化前景有限 53

(一)刑法结构的当前特征——犯罪圈狭窄 54

(二)刑法结构的模式转变——犯罪圈适度扩张 56

第三章 程序法实现:中国非犯罪化的未来 61

一、事实上非犯罪化——非犯罪化的程序法实现 61

(一)程序法实现的提出 62

(二)程序法实现的优势 65

二、犯罪化的事后制约——程序法实现的正当性之一 68

(一)非犯罪化与犯罪化的逻辑共存 68

(二)非犯罪化对犯罪化的事后制约 70

三、宽严相济的内在契合——程序法实现的正当性之二 73

(一)宽严相济的政策形成 73

(二)宽严相济的程序法价值 75

(三)宽严相济与非犯罪化的契合 78

四、司法实践的有效回应——程序法实现的正当性之三 81

(一)刑事诉讼效率的提升 82

(二)犯罪黑数控制困境的破解 86

第四章 错位与调适:非犯罪化的困境破解 91

一、刑罚适用立场的偏差与回归 91

(一)刑罚功能认知的多元视角 92

(二)刑罚适用立场的实践偏差 95

(三)刑罚适用立场的理性回归 98

二、诉讼人文精神的缺失与树立 105

(一)人文精神的历史脉络 105

(二)刑事诉讼人文精神的缺失 108

(三)刑事诉讼人文精神的树立 110

三、诉讼运行规律的背离与遵从 114

(一)专门机关相互关系的扭曲与理顺 115

(二)司法决策形成的错位与复位 120

(三)业绩评价体系的失当与改进 126

第五章 非犯罪化的制度实践 133

一、非犯罪化的制度现状与反思 133

(一)非犯罪化的法定实现方式 133

(二)非犯罪化的“超法规实现” 139

(三)非犯罪化的现状反思 141

二、非犯罪化的范围界定——以犯罪轻重划分为基础 142

(一)国外犯罪轻重的分类参考——以法定刑为标准 143

(二)我国犯罪轻重的分类现状——分类标准的缺失 144

(三)我国犯罪轻重的分类设想——“三分法”的确立 146

三、非犯罪化的制度完善——以刑事司法裁量权适度扩张为主线 150

(一)侦查阶段的非犯罪化 151

(二)起诉阶段的非犯罪化 156

(三)审判阶段的非犯罪化 161

(四)审前羁押的尽量避免 166

第六章 非犯罪化的风险控制 171

一、被追诉人品格证据的运用 171

(一)品格证据的效用分析 172

(二)品格证据的适用现状 176

(三)品格证据的适用完善 180

二、刑事被害人利益实现的多元 183

(一)加害人赔偿的困境与歧途 184

(二)被害人利益实现的多元化构建 189

三、刑事司法裁量权行使的规范 193

(一)裁量权行使的原则设定 194

(二)国家刑罚权的必要维护 196

(三)裁量权行使的程序控制 200

参考文献 210

后 记 225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