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姚永明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305164200
- 标注页数:261 页
- PDF页数:271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71 ≥261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导论 1
一、研究的意义 1
二、研究的现状 5
三、概念的界定 18
四、创新之处 24
第一章 革命时期中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 29
第一节 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特点 29
一、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取得首胜 29
二、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主要特点 36
第二节 革命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特点 48
一、马列主义“东播”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再结硕果 48
二、革命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特点 62
第三节 革命时期中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 74
一、革命时期中俄两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主要相同之处 74
二、革命时期中俄两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主要不同之处 76
三、比较得出的启示 82
第二章 建设时期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 86
第一节 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俄国(苏联)化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特点 86
一、“苏联模式”的建成及其发展 86
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俄国(苏联)化的主要特点 111
第二节 建设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特点 122
一、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122
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特点 134
第三节 建设时期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 144
一、建设时期中俄(苏)两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的相同得失 144
二、建设时期中俄(苏)两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的不同选择 146
三、比较得出的启示 152
第三章 改革时期中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 158
第一节 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异化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特点 158
一、马克思主义在苏联改革中被彻底异化 158
二、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异化的主要特点 166
第二节 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和主要特点 174
一、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形成中国特色 174
二、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特点 177
第三节 改革时期中苏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 187
一、改革时期中苏具备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相同条件 187
二、改革时期中苏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不同作为 192
三、比较得出的启示 218
第四章 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经验教训比较 226
第一节 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经验比较 226
一、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根本前提和组织基础 226
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根本要求和实践体现 227
三、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重要内容和生命力所在 228
第二节 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教训比较 229
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能改变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本质 230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231
三、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发展经济时不能急于求成 231
四、要正确地看待领袖人物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不能搞个人崇拜 232
第三节 比较得出的启示 233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根本前提 233
二、世情国情党情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根本依据 234
三、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根本任务 234
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关键所在 235
五、正确评价领袖人物的历史作用是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 236
第五章 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国际影响比较 23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俄国(苏联)化的国际影响 237
一、十月革命及其胜利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新纪元 237
二、“苏联模式”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双重影响 238
三、苏联解体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巨大震动 24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际影响 242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242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实践创新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 243
三、改革开放及其伟大成就赋予了社会主义制度新的更强大的生命力 244
第三节 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国际影响比较 246
一、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回答了不同的问题 246
二、建设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和“中国探索”产生了不同的效应 247
三、马克思主义在苏联被异化和在中国得到坚持和发展导致了不同命运 248
结束语 249
参考文献 250
一、文献资料 250
二、学术专著 253
三、翻译著作 255
四、期刊论文 255
五、外文资料 259
后记 260